安宁市论坛

安宁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慈溪人为什么把老婆叫ldquo老宁 [复制链接]

1#
人生第一件大事是结婚,我们乡下方言叫“讨老宁”。何为叫“老宁”呢?年纪大了,没有老婆(妻子),心里很不安宁,俗话说:“廿岁呒老宁,越做越冷心。”老婆讨进,心里安宁。故曰“老宁”。慈溪的婚嫁习俗

旧时,平民结婚,只有一次机会,又是一生中的大事。因此旧时结婚,过程繁复,耗时耗财,从男女青年对亲到结合同床,其间过程繁琐。

一是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是直到拜堂成亲,男女双方才见第一面。在媒人的撮合之后,必先请算命先生排年庚八字,甚至敬问菩萨。双方认为年庚八字适合,无冲斗的话,才“吃茶”“过书”,即将女方年庚八字写在书贴上,由媒人送至男方,男方再按男女两人的年庚八字,到课馆请算命先生,择出结婚日子。

接着“发聘”,女方置办酒席,媒人携带男方择日结婚大红喜贴,并带聘金彩礼,与女方定下百年好合。

以后男女双方各自为自己婚事筹备张罗。

男方先向轿彩店定好“彩轿”,接着造新房或旧房装修。

女方置办嫁妆、添买衣料,以及化妆品之类的东西。待嫁的姑娘忙着绣枕头、荷包、帐帘、门帘、缉鞋底、做鞋,在嫁妆的鞋盘上,要有两双漂亮的男女鞋袜和一身丈夫的衣裤,名曰“陪夫鞋”、“陪夫衣”,以显示新媳妇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女红”本领。

与夫君同床共枕的枕头上,一针一线地精心绣出“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喜鹊衔梅”“荷花映日”等美丽的图案,表达夫妻情绪和艺术高雅。

亲戚挚友送相应礼物,俗称“助嫁”。

请待嫁姑娘吃餐饭,俗称“吃待嫁饭”。婚期临近,大媒人又忙碌起来。女方为减轻自己的负担,提出要有“体面”的“折红钱”“蒙娘担”(也叫肚痛线),而男方则认为女方要求过高,而进行讨价还价。经媒人在双方做动员工作,一方降低,一方提高,双方达成谅解,大事落成。

在旧社会,经济不宽裕的人家,讨个老婆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民间常有“轿到堂前,还差一只牛钱”之说。

清代民国时期,有钱人家一般在婚前三天,去女方提取嫁妆,嫁妆多达十船十杠。旧时有“十里红妆”之称,很有气派。普通人家也有区别,稳当人家双口大橱,两幢箱子及其他橱桌台凳双双落;也有单口大橱、一幢箱子。因为这是大件料,比较引人注目。

旧时嫁妆不论多少,其中一只箱子,必备凶服,即为出嫁女预制的缭衣麻裙。此箱结婚时不打开看,名日“万年箱”。在以后的历史演变中,新婚妆奁多在婚前一天提取,“万年箱”也消失了。

因地方风俗关系,现今慈溪西部地区(即原姚北地区),其妆奁除眠床之外,新房的桌、椅、台、凳、橱、柜、桶、架、被、枕、毯、帘,以及新郎结婚的衣服用品,全由女方嫁去。有的还随嫁奉送公婆衣服1套,鞋袜1副。棉皮1条。而东部地区(即原慈北地区),不嫁“四脚”,因而软件特别丰富。

结婚之日,新郎穿戴一新,先拜天地、祖宗,再礼遍父母兄长,入席专门为新郎准备的一桌酒席以庆之,名谓“待郎酒”,陪客须以父母双全的童男。女方婚前一日,也专席宴之,名谓“并头酒”,陪客为父母双全的童女。

上轿前也有仪程进行。由女方长辈娘舅或叔伯,用镜子在轿内四处照一下,其意思是照出轿内要残害新娘的凶神恶*,由兄弟或父亲向轿顶撒三把白米,祝原姐妹或女儿到夫家有白米饭吃,过上好日子。然而本地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出嫁之女,被三把白米撒出,今后对娘家的某些重要之事,无权过问。民间有“泼出的水,白米撒出的囡”之说。

新娘上轿前,花轿在女方堂前(即中堂间屋里),迎亲乐队在大门外道地里,敲锣鼓,吹喇叭,高奏乐曲,频放鞭炮,高喊“新娘子上轿喽——!”催新娘子上轿。

新娘上轿时,穿上与宫中皇后娘娘同样的礼服,身穿九翠四凤大礼服,肩披额子、头戴凤冠,脚穿绣饰凤头的上轿鞋和头上一块大红绣花头盖。新娘子在这样的热闹氛围中,催请三次后,才款款迤逦上轿,以表示对娘家的眷恋。

离轿门七步即停下,换掉原鞋,穿上上轿鞋,由自己的兄长或堂兄弟抱上轿,双脚不能沾地。按照传统的风俗,新娘子双脚沾地,会把娘家的财气带走,做兄弟的会家道中落的。新娘子上轿前,要哭一番,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一方面与古时礼制有关,新婚之后,一时不能回娘家,须待到第二年夏季嬉头埭,由娘家人去接,才能会娘家。像绍兴莲花落里的“崔姐姐回娘家”一样,一拖再拖,难圆母女相会。另方面,是自己在娘家幼小到大,习惯随便,换个新地方,人生地不熟,各种礼节繁琐,在夫权至上的旧社会,没有得到丈夫的点头同意,简直少有人身自由。

花轿抬出之后,做娘的也要坐在放轿的位置里,坐在椅子上啼哭一番,这个哭除了舍不得女儿离开身旁,感到寂寞外,还用以哭唱的方式,祝颂、告诫女儿做人的规矩:到夫家后,要恪守妇道,好好做人,孝敬公婆,夫妻和睦,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人去领潮来,多子多福旺后代等好话。这就是沿袭下来的“哭嫁”遗风,有越哭家门越发之说。

新娘子上轿抬出后,兄弟或堂兄弟更换衣衫,动身到男方去做新阿舅,由姐夫、妹夫和表兄弟做陪客。按旧规矩表兄弟、姐、妹夫,不能进新房,去的人数最多6个人。男方以最高规格的酒席盛情款待,新郎作陪客敬酒。待酒席将结束时,大阿舅先起身去新房小坐,与新娘谈语,叮嘱其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宽待叔伯、姑嫂、妯娌,夫妻相爱,与邻里关系和睦等。然后再到公婆房内拜访,介绍其妹或姐在娘家做囡时的性格、脾气、爱好、特长等,并请婆婆、公公指导教诲,若有差错时,望公婆大人多多包涵。解放后,提倡自由婚姻,男女双方在婚前都相互了解,此风渐改。

旧时结婚,也叫“好日”。抬轿多由“堕民”经营,伴娘由女方“堕民嫂”担当,俗叫“送嫂”。去接新娘子的是男方的“堕民嫂”,俗叫“取嫂”。接迎娘子用大红花轿,当皇官娘娘看待。花轿抬过路径,老遇官员过往,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规矩。此典故出于南宋初期,传说康王赵构,被金兀术追杀,逃至宁波一个偏僻村庄,金兵在叛徒曹彬的带领下,紧追不放。幸遇村姑张布兰相救,转危为安。后来赵构回临安登基为南宋皇帝,为感谢教命之恩,诏布兰进京为妃,布兰不愿进京独享富贵,愿施恩于乡众姐妹……后赵构皇帝敕封浙东女子出嫁,坐大红花轿,与官中娘娘同礼。一道圣旨惠泽了一方百姓,“浙东女子尽封王”的故事就出于此。

花轿抬到男方堂前停下,负责成亲拜堂的司仪(有轿彩师傅或抬轿的堕民担当),高声叫喊:“花轿落地、兴天发地!”再高喊“出轿”!这时有个十岁左右、爹娘齐备的小姑娘前来“添妆”,即用扑粉团将化妆粉在新娘的脸上扑两下。其意思是将新娘子的泪痕擦掉。再次高喊“出轿!奏乐"!霎时锣鼓喧天,喇叭(唢呐)悦耳。三次高喊“出轿”!添妆小姑娘握住新娘子的手缓步跨出轿门,轿门口摆着融融炭火的“铜火熜”,新娘子跨一大步,走过火盆,乐止。空轿退到外面道地。

紧接着“接福”,应由一位福寿双全的老祖宗,手托桶盘,上放“福丈”(其实是“幅撑”,是织布时用的,借名曰“福丈”,也是嫁妆中的必嫁之物)。老太太用“福丈”将新娘子头盖挑起,放在桶盘里,供摆花烛里边。然后有一个福气好、子孙满堂的老太公在花烛上燃着三支清香,向“三星”挂像三鞠躬,把清香插到新房里,名曰“祝香”。

以上仪式完成,司仪高喊:“结婚典礼开始。”先由童子读祝文,日:“x氏历代昭穆众亲,x房孝孙xx佳期合卺,惟后弘展家境,光耀门庭。夫妻互敬、白首皆盟,上祖佑卫、诸神恭庆。”然后先拜天地、次拜高堂。夫妻互敬对拜。其次是“鉴大小”,以长辈们年龄大小依次受新郎新娘礼拜。“鉴大小”后,若男方富裕,置办“吹唱酒”,就先要新娘子“把酒”。“把酒”是一种舞蹈艺术的表演,须三人同时表演,新娘子主把,两人陪舞,每人双手擎持酒杯,以舞蹈形式,敬示天地祖宗,并有堕民唱班用细乐(箫、胡琴、三弦、琵琶)伴奏。新娘子由堕民嫂近身指导进行,一般事先也学习过。伴舞一般是邀请来有经验的、能歌善舞的,且是有钱人家的大姑娘担任。

把酒后,新郎新娘进入洞房。进房时,有两个十四、五岁男孩捧花烛在前领路,两个六、七岁男孩子拉住新郎长衫的衣角,名日“撤郎”。新娘子由两个小女孩拉住裙角,“送嫂”“取嫂”(堕民嫂)两边扶着,同时进人新房(此时送嫂与取嫂交接,送嫂送新娘人房完成任务,领赏钱回家)。取嫂叫新郎新娘喝糖茶,俗叫“哲口糖茶”。吃好糖茶新郎新娘抢坐床位,就是坐在眠床挺沿,意思是坐位占得大,以后家庭权利大,男的左首,女的右首。好多新郎新娘,事先都有家长指教。

坐床后,在婆婆的带领下,堕民嫂陪着新娘到灶跟间,向灶司老爷报到新媳妇临门。堕民嫂就会边走边说:“婆婆前,婆婆后,跟着婆婆走。婆婆门前一埭河,讨个媳妇像婆婆。”意思是新媳妇应该继承婆婆持家作风和做人美德。

在完成上述各项繁琐古朴的仪式后,外面的酒席也基本上准备就绪,只待入席。富裕人家置办“吹唱酒”,堕民组成的唱班,多以绍剧为主,唱《渔樵会》《龙凤呈祥》等吉祥戏。普通人家不办吹唱酒,但气氛也相当欢乐、闹猛。

酒席之后,包括吃酒亲戚族人在内,在客厅吃茶,由新娘子搬茶,另有一个阿姑(即丈夫的姐妹)或兄嫂做“磨头师傅”,因新娘子刚来,人地生疏,由“磨头师傅”传教称呼,该人称叔公,那人叫大伯,等等。

因风俗习惯,新娘三日呒大小,吃茶者专讲无聊野蛮和不文明的话语,为难新娘子,要新娘子重复一遍,新娘子勿肯讲,吃茶者茶勿肯吃,大家嘻嘻哈哈。“磨头师傅”讨价还价,打扣减少话语等,最后新娘子羞答答地低声重复,才算通过吃茶。这种人多气旺,一直要闹到进房为止。

现在随着社会文化、文明的进步,那种无聊和不文明的话语随同闹房一起消失,代之以婚庆公司的文明场面。

新婚夫妇进房,厨司师傅早备好老酒小菜。由堕民嫂搬入,摆在床橱上,其他人员一律走出关门,只剩新郎新娘俩人对酌,俗称“进房酒”。新娘子给新郎敬酒、新郎向新娘敬酒,表示从今以后,夫妻同床共寝,同桌同心,百年好合,白首皆老。吃过进房酒,熄灯就寝。

不过这时新婚夫妇不会脱衣而睡,而是熄灯等待,因为外面还有好多的年轻男女要闹房(也叫吵房),他们千方百计打开门户,甚至挖壁洞进房,抢拿新媳妇的东西,如枕头、手帕、荷包等,表示抄到东西,要新郎新娘陪礼吃酒。其实公婆大人早已备好几桌老酒、小菜、点心。又吵又闹地吃起来,还得有新娘子来洒酒,再从中取闹。旧时家里亲朋少的,为搞活气氛,做家长的还特地邀请左邻右舍的青年来争闹热吃“吵房酒”。

吃过吵房酒,结婚大事才算正式落窠。

来源:太阳老师

作者:徐文良

配图来源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八巧珠》全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