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江苏人大发布"↑
碧水环抱、浓绿满荫,一幢幢两层小楼错落有致地掩藏其中,白墙黛瓦、整齐划一。一阵微风拂过,花草的芬芳和着泥土的清香交织着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处处透着乡村特有的闲适与安宁。这里,便是宿迁市泗阳县爱园镇松张口新型农村社区。
自年9月我省开展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松张口一样令人心生向往的新型农村、小城镇社区,串成“链”,铺成“扇”,在广袤的苏北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田园似锦的水墨长卷。省人大常委会高度
为了摸清情况,3月起,由常委会副主任刘捍东担任调研组组长,预算工委具体组织实施,与苏北五市及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与省有关部门横向互动,共同开展了该项调研工作。5个月来,调研组冒着酷暑深入苏北5市、8县(区),实地走访分布在不同乡镇的15个农房改善项目,现场察看农房的建筑结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套情况,走入农户家中,与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调研组先后搜集整理了各地各部门百余份各类材料,汇总分析了近千个基础数据。在充分了解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针对重点环节和关键问题,精准“把脉”,对症“开方”。
瞄准“小切口”
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是贯彻落实*中央作出的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的有力举措,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的迫切要求。小房子里藏着大民生、大战略。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一次工作推进会上指出,“不要让老百姓住着危房‘被小康’”。其言诤诤,真正把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一最朴素、最真切的愿望放在了心上;其情切切,真正体现了民生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
苏北农房改善专项资金是近年来我省涉农专项中单笔数额最大、使用周期最长的资金,*策性强、涉及面广、
3月底,省人大常委会印发工作方案,启动调研工作;5月底,在宿迁市召开调研布置会,听取省有关部门工作情况介绍,了解苏北五市人大调研准备情况;随后,分别赴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市及部分县(区)继续开展实地调研,苏北五市、县(市、区)人大采取重点走访、调查问卷和委托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同步开展调研,实现了苏北五市各县(市、区)全覆盖;6月底,在淮安市召开现场交流会,再次与省有关部门及苏北五市人大沟通交流调研情况,交换意见建议。7月,形成调研报告初稿并征求部门意见。8月,在省人大常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会议上交流调研成果,并将调研报告报送省委、省*府。
亮出“硬招式”
绘就苏北农房蝶变的最靓颜值
自省委、省*府部署苏北农房改善工作以来,省市县三级按照“省*策指导、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总要求,打出“组合拳”,推出“*策包”,硬招实招频出,推动苏北农房改善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
上下齐动员。省委、省*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明确苏北农房改善的总体思路、步骤安排和工作举措。苏北五市普遍建立了由*委、*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组织领导体系,及时动员部署,抓好协调推动。盐城市提出“不能改错房、不能用错地、选址要方便、规模要适度、财力能承受、质量有保障、配套要适用、*策要有效、体系要完整”九个方面的要求,结合主题教育活动,以农房改善为主题给全市干部上专题*课,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铆紧责任链。省级层面建立由省推进办牵头,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蹲点指导、第三方技术巡查、暗访督查等方式,不断强化全过程跟踪指导。市县两级*府科学谋划,做好宣传发动、摸底调查、规划优化、方案编制和组织实施等各项工作。徐州市建立市委、市*府两套班子领导同志包挂工作机制,市农房办成立7个专项指导组,重点对项目清单管理、资金平衡、*策集成等方面开展指导,推动县镇两级成立工作专班并实体化运作。
制定*策包。省级层面制定了关于资金筹集使用、绩效评价、土地保障、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策文件,明确了*策体系和技术标准。各地也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农民关心
全省一盘棋。各地各部门贯彻省委、省*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动相关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筹措资金,抓好建设管理,突出产业支撑,完善乡村治理,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绝大多数农房改善项目及时复(开)工、运行良好。淮安市通过“村村到、户户到、庄庄查、屋屋查”,行*村、自然村、农户“三个全覆盖”,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全面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台账,弄清楚“哪些人要搬”的问题。连云港市邀请老*员、乡贤、教师、村民代表参与农房改善项目全过程监督,确保农房工程质量过硬过实。
经过各方的积极推进和共同努力,各地交出了一张张厚重提气、成绩亮眼的“答卷”,形成了一批批兼具颜值与气质的新型农村、小城镇社区,苏北农村“旧貌换新颜”。今年上半年,省推进办和省审计厅分别对年苏北农房改善情况进行了考核评价和跟踪审计。苏北五市均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既有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在财*专项资金的支持和撬动下,苏北农房改善工作成效显著。
发力“后半程”
托起农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如今,苏北农房改善工作已经进入了“后半程”。面对农房改善长卷上的“弱色调”,人大提出意见建议,保持跟踪
专项资金导向要更明确。按照城乡联动、融合发展的整体思路,优先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入镇落户,优先改善低收入农户居住条件,优先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适当提高现金补助标准、申请贷款贴息、进行实物置换等多种方式,增强进城入镇吸引力,提高进城入镇比重。切实保障进城入镇农民既有利益不受减损,促进子女教育、就业创业、基本医疗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城待遇,让农民真正融入城镇生活,做到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融得进。
专项资金管理要更完善。以农房改善目标为导向,统筹兼顾积极引导进城入镇、尊重农民留乡意愿,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为原则,综合考虑进城入镇购房和留乡改善户数,以及完工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际投入额、绩效评价情况等多种因素,完善专项资金结算办法。适当扩大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以缓解地方改善农房的资金压力,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地方筹资要更稳妥。各地要根据*策支持和地方财力、农民可承受能力等,做好农房改善建设资金投入来源测算,将资金来源落细落实,确保建设任务和财力可能相当。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确定的目标任务基础上,有积极性、有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加快、提速,但不能盲目铺摊子、留后遗症,不能盲目扩大面积、拔高配套标准,更不能形成新的*府性债务包袱。
用地保障要更强化。要加强规划管控,已有村庄规划的,要严格落实。没有村庄规划的,要统筹考虑宅基地规模和布局,与未来规划做好衔接。要完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策,合理安排年度可交易规模,支持苏北地区通过各级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结合南北挂钩、对口帮扶等方式,开展补充耕地指标异地交易,切实减轻地方农房建设资金筹措压力。
产业支撑要更有力。围绕农房改善项目布点,因地制宜、有序发展家门口就业,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结合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开展土地复垦、闲散地块集中整治,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基础工作要更规范。住房城乡建设、财*、自然资源等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能,强化联动配合,加强*策协同,推动农房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审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优化信息采集内容,规范统计口径和方法,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系统的便捷性,实现农房改善信息的共享共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要在城市和集镇规划区内,优选设计单位对农房改善项目进行规划设计,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塑造乡村特色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和乡村景观城市化。
全省上下总动员,各方力量齐参与,财*资金硬保障,苏北农房改善的美好现实可触可感,江苏大地上处处展现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一幢幢农房,宛如一叶叶轻舟,载着苏北农民群众向往的幸福,在江苏的江河湖海里乘风破浪、踏浪而行。
来源:人民与权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