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论坛

安宁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鲁迅伤逝关于一代中国青年追求自由恋爱 [复制链接]

1#

听闻爱情,十有九悲,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所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人们都有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和婚姻的憧憬。古今中外,各个时期文坛都少不了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作品,《伤逝》鲁迅先生一生中唯一一部叙述关于爱情的作品,创作于年,它区别于传统风格的爱情小说,他既不歌颂爱情至上的信仰,也不渲染丝毫的悲壮,它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忏悔录,小说以故事男主的视角进行忏悔。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小说开篇即向读者传递出了悲伤的情怀,故事发生于“五四”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带领着当时的青年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们积极投身于追求思想新解放的潮流中,争取婚姻自由是当时社会个性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涓生和子君便是这片浪潮中的两朵浪花。

初次相识,涓生是饱读诗书,且受新思潮洗礼的青年,子君是从小在封建家族势力群体中长大,且身受封建思想束缚,渴望逃离的女性。涓生住在清贫的茅草小屋内,房间被整齐的书和书架占据,这间草屋便成为了两人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的陋室。涓生对新思潮的追求,果敢且坚毅,也影响着紫君为追求自己的解放,积极思考并勇敢地行动着,他十分享受与涓生在一起交流和探讨新思想的时光。

随着两人思想交谈的深入,日久生情,一日,在陋室之中,君生大胆的向子君表白了自己的心意,子君虽然面容上略显出难为情的样子,却掩盖不了他内心早已按耐不住的那份对恋爱自由的狂热追求,于是他们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他们对彼此都非常坚定,她们的爱热烈纯真。涓生在一处公家机关做代理工作,每月薪水稳定,两人奔波几日,在一个恰当的位置,租了房安了家。他们一起去逛集市,还带回来几只萌宠,小狗阿随和四只小鸡仔,子君和涓生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

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也是最为忙碌的时光。我的心平静下去了,但又有别一部分和身体一同忙碌起来。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

子君的生活主调开始从与涓生讨论书籍,讨论新思想,变成了和涓生讨论两人幸福生活的点滴回忆,子君已不再读书,不再思考,俨然成了一个家庭主妇,终日沉浸在柴米油盐的生活,把家庭生活当作人生的全部。久而久之,涓生产生了厌烦情绪,他的回应中会偶然流露出一丝冷淡的态度,子君也察觉到了,两人也不再像刚搬出来那般亲密。那年冬天,涓生被解聘了,他与子君没有了收入。子君鼓励涓生换新的职业,然而话语未出,子君便收口了,她变得不再勇敢了。此时,涓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他整日呆在房间看书,辛勤地翻译着一本又一本书籍,但工作仍杳无音讯。

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子君的双手忙碌于碗碟和喂食鸡狗之间,涓生觉得干扰了他的思考,使得涓生充满愤怒,进而变成绝望。迫于生计,他们放掉了小狗阿随,宰食了小鸡。严寒的冬天,家里生不起火炉,外面的图书馆是涓生发现的一块“净土”,那里十分安静,满屋都是他一样为生活所迫,故而渴望在书中得到慰藉的人。

直到一天,涓生豁然开朗,觉得“唯有分离,才有出路”,最终他下定决心直截了当的向子君说出:“我不爱你了”,子君出乎意料的并未有过大的反应,平静且沉默地接受着来自涓生的分手宣言。随后子君被父亲接回到了她曾经十分厌恶的封建家庭,她受不了父亲的威严和旁人的冷眼相对,呆了不到一年,便寂静地离开了人世。而涓生的生活也愈加落魄,即便没有了子君,他的生活依然迷茫,依然不知所措,他开始懊悔自己的做法,开始疯狂思念子君,经过一番打探,才知道子君抑郁而终的消息,他感到懊悔不已,于是写下了这篇手记。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读完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我的内心有一种悲怆,我为他们一伤一逝的爱情和子君的结局感到惋惜,她曾是个那么勇敢的人,有自己的主见,在那个封建社会,还能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种极具反抗精神的话语,与那个残留的旧时代对抗,与自己心里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对抗。子君在爱情中找到了自由,她一直勇敢的活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说是她将一无所有的涓生从无尽的空虚中拉了出来,给他的生活添了一些色彩,然而最后却被涓生无情地推了出去。

而涓生,除了满腹经纶,其他物质上的东西赤贫如洗。他之所以爱上子君,是觉得自己与她志同道合,他欣赏子君的坚毅性格,和子君在一起使他个性解放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以为自己已然摆脱了封建的桎梏,达到了人生的目标。但在长久的婚姻生活中,子君一切在他看来“美好的品质”慢慢消失了,他感悟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并认为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如今的生活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爱情美好的样子,他爱的只是那个没有烟火气的子君。当激情不再,当生活“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他就不知道该将自己的爱情归于何处了,于是他感到了厌倦和迷茫。

思想解放的道路,艰难曲折,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无疑成了那个年代的牺牲品,但是不论身处哪个年代,爱情都没法去追究对与错,“爱情需要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个观念无疑是正确的,爱情中如果有一方只知一味地守着曾经的回忆和感动,不继续去创造更多的感动美好,寻找更多共同点,那么结局必然是走向灭亡,不幸的是,子君就是一味地守着回忆的这一方。

现代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伤逝》:“主人公命运的恶化,主要原因都是经济压迫”。爱情固然是好,但没有物质基础,那么再好的爱情,也味同嚼蜡,中国有句古话:贫贱夫妻百事哀。鲁迅在提笔写这篇小说的前几年曾有过一个演讲,名字叫《娜拉走后怎样》,娜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经典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她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的“玩偶”地位,在庄严地声称“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之后,娜拉毅然走出家门。鲁迅从书里推断,并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她没有生存能力,所以鲁迅总结最重要的是要先有钱,才有条件去争取所谓的自由,因为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

子君和涓生都是“理想家”,他们渴望自由,并努力追寻着,全然不顾现实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子君把一切希望寄托于过去的回忆,而涓生则寄希望于未来,觉得要是没有子君。他一个人应该生活得更好。鲁迅曾说: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人只有认清现实、抛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只有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

无论我们身处哪个年代,爱情都无法去深究对与错,也不应该为了爱情而罔顾一切。好的爱情是独立的个体,不粘合、不依附、不羁绊。不必为讨好取悦某人而成为另一个自己,两个人共同努力和进步,各有各的爱好和事情,相互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是要为了爱情放弃朋友和事业,也不是眼里只有对方,而是两个人一起携手奔向前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