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时,面对日益衰老的父母,很多时候让人既担心又心烦。尤其是当父母生病需要照顾的时候,中年人们不得不在工作与父母之间来回穿梭,往往变得疲惫不堪。
当父母身体健康时,子女或许并不会去过多地在意父母的状况,当某天突然得知父母身体出现问题时,除了惊慌失措,一定还会夹杂着很多无奈和烦躁。
当父母逐渐老去之时,作为子女的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与他们相处,该以怎样的方法去守护他们的晚年呢?
如果不知道该如何与日渐衰老的父母相处,也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去爱护他们,可以试着读一读这本书:岸见一郎的《请你迷失在我身旁》。
岸见一郎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或许你没听过这本书,但你一定听过他的《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也一样可以带给为人子女的我们一些新的感悟。
书中讲述了他与82岁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如何相处的过程。他把在与父亲相处的过程中面对所遇到的问题,所采取的方法,以这本书的形式写了下来,并进行了分析与指导,给深陷在照顾患病父母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1.接纳现在的父母,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每一个当下
作者说,在他刚开始照顾父亲的时候常常被父亲的行为弄得很是焦虑和烦躁。他是个心理学家,也是作家,还是大学老师,平常已经非常忙碌。
但他不得不承担起照顾父亲这件事,这使得他觉得工作不顺利是由于他需要花精力照顾父亲所引起的。
加上之前他自己也患过心肌梗死,好不容易身体刚恢复健康,刚可以重新出去工作的时候,因为父亲的病,他又被困在了家里。
虽然他的工作大部分都可以在家进行,可他对照顾父亲这件事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
作者分析了自己的状态之后及时做出了调整,最后开始享受起自己与父亲相处的时间。
他说,子女会因为父母的行为而烦躁,动怒,其实是想阻止父母做某些事才大声呵斥父母,这就像我们教育孩子一样。
以这样粗暴的方式呵斥父母,他们看似顺从了,但总在伺机反抗。实际上是子女陷入了与父母的权利之争中,让自己凌驾于父母之上。
当父母衰老后,他们会变得反应迟钝,啰啰嗦嗦,甚至还有些固执。这时候,子女要做的不是想着去改变自己的父母,而是要学会去接纳已经变成这样的父母。
生命衰老是一个自然过程,每个人都会有这个阶段。当父母进入老年期,意味着他们留在我们身边的时间不多了,请珍惜能够与他们相处的每一个当下。
很多父母在觉得自己变得老了,无用了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无用感。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在给孩子添麻烦,不能对家庭,子女,社会有所贡献。
给父母多一些关心,多一些理解,让他们本就已经愧疚难当的内心得到一丝放松和安宁。告诉他们,只要他们还在身边,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贡献。
2.不过度自责,才能不失去继续守护的勇气
在书中,作者说了一件事:父亲患病后他就非常担心父亲出现意外,他小心翼翼地提防着,可还是出现了意外状况。
他的父亲在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摔了一跤,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他在心里责怪自己,没有把父亲照顾好,为此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变得非常消沉。
他把父亲摔倒这件事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他认为,要不是因为他把父亲一个人留在这个家里,要是他没有回自己的家睡觉,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经过自我调节之后,他慢慢放下了这件事。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事,父亲摔倒是意外,他不可能避免所有父亲会受到伤害的事情。
“不过度自责,才能在守护父母的路上不失去勇气。”
谁都想把自己的父母照顾的好好的,就像父母也想把自己的孩子照顾的好好的。但有些事是超出人的能力范围的。
对于一些不可避免的事情,不必苛责自己,只要自己已经尽力而为了,即使有些瑕疵,也不必耿耿于怀。
照顾老人远比照顾小孩辛苦得多,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老人却每天都在退步。有些事情今天还会做,或许明天他们就忘了该怎么做。
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人子女已经有足够的压力。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这样的重担没人来分担,不但要承担照顾老的,还要照顾小的。
身体的劳累还是次要的,面对没有尽头的照顾任务,有时候甚至会产生绝望的念头。
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也不要苛责自己,更不要逼自己去做个完美的子女。适当的时候可以去寻求外人的帮助,请保姆或者送进养老机构这也是一种选择。
只要心里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经常陪伴在父母身边,并且身体力行这件事,就是父母的好子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