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施济美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也是上海40年代在文学声誉上仅次于张爱玲、苏青的女人。除此之外,施济美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爱情的忠贞更是赋予她别样的气质。
年,施济美出生于北京。施济美的父亲施肇夔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在北洋政府外交部工作,是当时外交部长顾维钧的得力助手。其母虽未进过洋学堂,但古典文学基础特好,书法也好。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施济美,从小便接受了开放的新式教育,性格沉稳,遇事冷静。
19岁失去此生挚爱
15岁时,施济美到上海就读于培明女中高中部,与同窗俞昭明结为好友。正是因此,施济美结识了她一生的挚爱——俞允明。
17岁时,俞昭明姐弟与施济美三人一同考入了东吴大学。随着抗战的爆发,俞允明和当年许多热血青年一样,选择奔赴大后方参加抗战。俞昭明与施济美则留在了学校里,在动荡不安中刻苦读书。
俞允明到了武汉之后,一边参加抗战活动,一边在武汉大学借读。他常常想念远在沦陷区的家人和恋人,便不断写信给他们。在施济美与俞允明互通的书信中,不仅互相倾诉相思之情,更是相互鼓励。
年,武汉失守,武汉大学也迁往四川。在这里,这些莘莘学子们并没有得到安宁,日军的飞机对校园进行疯狂轰炸。
迟迟收不到俞允明书信的施济美心急如焚,多方打听后,她得到了一个噩耗:俞允明在敌机轰炸下已不幸遇难。施济美悲痛欲绝,立誓终身不嫁,当时的她仅19岁。
为了防止俞允明的父母过度伤心,施济美与俞昭明决定隐藏俞允明去世的消息,她们开始模仿俞允明的字迹写家书。直到俞家父母去世,二老都以为俞允明去法国留学了。
投身教育与文学创作
年,施济美大学毕业。恰值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进入租界,远在巴黎驻法大使馆任职的父亲对家中的接济完全中断,家中生活日益艰难,施济美需要马上找一份工作。
面对待遇优越的日本人或汉奸投资的公司,施济美果断拒绝。最终,她选择了薪水菲薄的教师。
施济美既要面对生活上的困苦,又要面对精神上的打击:她时常要模仿着俞允明的语气,对俞家父母嘘寒问暖,描写着国外留学的生活。面对俞家父母的关心,她强颜欢笑,不能露出丝毫的破绽,这才是最痛苦的。
教书之余,施济美开始写作,对于这个满腹诗书的女子,写作无疑是表达自己积郁多年的情感的最好方式。她专心写作,文章极具感染力,逐渐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
身处一个群魔乱舞、丑态百出社会环境中,施济美的小说却是美好的,故事里的人物热爱真理,品格高尚,有深厚的友谊和圣洁的爱情。他们充满青春的热情,追求美好的人生,从不放弃。在作品中,施济美没有直言谴责战争,但是事物变迁,人世沧桑,都在悄无声息展示着战争的丑恶。
抗战胜利后,父亲希望施济美择人而嫁,可是每当谈到这个话题,施济美都只是低头默默流泪。面对她的坚持,此事只能不了了之。解放后,施济美当上了人民教师,她讲课生动,解说中肯,曾被教育行政部门评为一级教师。
香消玉殒
年,施济美遭到红卫兵造反派批斗、抄家,被迫离开她心爱的教学岗位,改为扫地、擦浴缸之类的保洁工作。有一天,红卫兵突然上门抄家,将她的日记、文稿、书信,还有刊有她作品的报刊杂志等统统抄走,装了满满两车。
不仅如此,红卫兵造反派还张贴施济美大字报,说她与同居一屋的同校老师林丽珍搞同性恋。绯闻马上充斥着校园,这两个单身女人的尊严被他人随意践踏。
年5月9日,这天正是施济美49岁的生日。施济美到了学校后得知,造反派要召开一场针对她的全校批斗大会。她终于坚持不住了,当夜,在自己家中,施济美和与同样受尽折磨的林丽珍一起自杀身亡,施济美终于结束了她曲折的一生。
如今,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考证施济美与林丽珍的情感。但是我们知道的是,数年前,当施济美得到俞允明再也回不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她是崩溃的,她沉浸在曾经的美好当中,不愿再嫁。
她将自己所有的忧郁写在文字当中,将自己所有精力放在培育学生上,也正是这些一直支撑着她。当这些都不在了,施济美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