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了苏沧桑的《纸上》之后,我就发现当代的女性散文作者其实有非常不错的作品。
这本《河山册页》就是一位擅长写散文的作者钱红丽的一本山河游记。
钱红丽从皖开始,几乎走遍了长江中下游腹地。她走过了宣州、桐城,诸暨,凤阳,杭州,苏州等地,后面还去了成都、大理。这本书记录了她在旅游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想。
有很多作家写过游记,每位作家的个人风格在游记中都会展现得淋漓尽致。钱红丽的写作风格在游记中展现出来的就是细腻,唯美。
祖国的山河在她的眼中犹如读不完的一本书,那一座座连绵的山峰是书页,那一条条河流就是连接书页的穿线。每一册书页都写满了对祖国山河的感叹和对人文的喜悦。
她去宣州寻李白,在宣州的文化传承中寻迹李白这位诗仙的过往。李白在诗词造诣上已经被誉为无人能够超越其成就,然而在当时,这位除了盛名之外没有一官半职,在政治上没有一丝成就的读书人,在宣州终了一生的时候,对自己的这一辈子可有一丝遗憾。
在一代代对于文房四宝的传承中,宣州对于读书的执着,在中华历史上也是一段充满书香的独特存在。李白最后选择宣州,是否也是被宣州从未中断的文气所吸引。
钱红丽在《山中日与夜》这一篇章中则全方位地描写了自己在寺庙中居住的一段日子。
我曾经很向往在寺庙中住宿的状态,羡慕那种被暮鼓晨钟规定作息,被进香的虔诚环绕的时光。
钱红丽借住庙宇则是一个很偶然的契机。她在旅行途中与寺庙主持一见如故,便受邀在寺中住了一段时间。
在钱红丽看来,这一段远离世俗的生活是无比美妙的。她似乎能窥探到出家生活的甘于冷清,又用俗世的眼光去感受自然生活中的一份禅意。在介于两界之间的平衡线上求得一种心灵的安宁和沉淀。
钱红丽去桐城,则是有一种回归故里的熟稔感。无论是“雪水鸭蛋”还是“山粉圆子”,描写中都透着怀念的感叹。
她研究桐城乡音,则让我想起的家乡话,上昼,下昼,我们也是这么说的。说的时候觉得亲切,写出来则发现地方话居然这么文雅。在别人的游记中读到了自己家乡的影子,也别有一番意趣。
钱红丽的这本游记,有地方风物,有历史名人。她尤其偏爱诗人,对各种诗人的典故生平都如数家珍。跟着这本《河山册页》,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曾去过的,未曾去过的,都如同书页一般在眼前,在心里一页页地翻过。就像钱红丽自己在书中所写的那样:
去或不去,均是一样,山在那里,河也在那里。
河山册页钱红丽行旅散文集京东¥59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