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论坛

安宁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张手绘地图,一颗闪闪红心,一腔赤诚热血 [复制链接]

1#
“在新的营区看到我们的*人如此英姿飒爽,我们伟大的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最大的幸福。”——朱俊贤十月的上海松江区,一阵秋风吹来,枝头的桂花飘落如雨,暗香浮动,又一个秋天悄然而至。70年前的那个秋天,一批又一批的 奔赴朝鲜战场,气壮山河的戎马记忆在他们心中永远鲜活。“雄赳赳,气昂昂,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当85岁的老人朱俊贤和战友们用洪亮的嗓音唱出《中国人民 战歌》,气息虽已断断续续,歌词却完完整整。透过沙哑的声音,记者依稀又看见了那个意气风发、热血沸腾的少年,那个写满家国的身影,那个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海市松江区烈士陵园中展出的 手绘地图。中国*网记者伍行健摄“上甘岭、高岩山、丁字山、石岘洞北山、.2高地……”朱俊贤老人饱含深情地指着一幅手绘图,图中山溪道路、城池阵地,一目了然。“这个图我在朝鲜的时候就开始画了,这些地方我都去过。”回忆起绘制手绘图的经过,朱俊贤老人很庆幸自己走过很多战斗阵地。在战争时期,他通过和团长去前线侦查、听侦察兵回来讲述,绘制出大部分;后来为了完善这张图,他又9次入朝,查阅资料,查证事实。“我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画,最后再把我画的拼起来,就是你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朱俊贤(左一)在介绍手绘地图。中国*网记者伍行健摄朱俊贤老人兴致勃勃地分享手绘图的制作过程,突然,老人微颤着双手,指了指地图上的蓬莱山,又摸了摸*装上已经有些许褪色的功勋章,用浓浓的乡音向我们讲述那段蓬莱湖畔的战友情……年元旦后,朱俊贤在团通讯连任卫生员,随团前线指挥所进驻蓬莱山担负防御任务。“当时是一个深夜,我正在3号坑道挥舞着14磅的铁锤打钢钎、凿炮眼。忽然听到洞口传来‘有急救任务!’的迫切呼喊声,我背起急救包大步向外迎去。”借着微弱的油盏火光,朱俊贤发现面前这位嘴角残留着白色泡沫,呼吸短促微弱的患者,正是朝鲜人民*配属给团里的联络员崔少校,他初步判断患者是一氧化碳中*,随即进行急救。经过治疗,崔少校逐渐清醒,但身体还是很虚弱。为了让人民*的战友早日康复,朱俊贤趁着美*机飞离蓬莱山之际,从流水乱石中抓了10多只林蛙,配上花生米、红枣、木耳焖煮成一道战地佳肴,给伤病员们补身体。精心照料伤员期间,朱俊贤总是缠着崔少校给他讲中朝联合游击支队深入敌后打游击的故事,两人的友谊也愈发深厚。两年后的初秋,回国前夕,崔少校专程赶来为他们送行。崔少校特意拿出一枚勋章别在朱俊贤胸前,他说:“这枚战士勋章应该由朱同志荣获,我为你记功。”这么多年过去了,说起崔少校,朱俊贤老人仍然有一丝腼腆、一丝骄傲,似乎还是那个被首长表扬了的兵。原以为故事到这儿已经结束,没想到老人继续说道,“年秋,我赴朝参加朝鲜劳动*建*70周年纪念,在休息室小憩时,一位老将*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老将*的目光在朱俊贤胸前别挂的勋章和眉宇间那颗黑痣来回扫视……好像是确认了什么,老将*笑容满面地走了过来,伸手抚摸朱俊贤胸前这枚由朝鲜*府授予的*功章。朱俊贤脑中瞬间浮现出年在临津江畔分别时的那一刻……朱俊贤(右一)与老战友合影。中国*网记者伍行健摄久别重逢,再相见已是晚年,崔将*拉着朱俊贤的手,激动地向围观的人们说:“我俩的友情万古长青啊!”随后,崔将*操着一口熟悉的安徽淮南乡音和他说:“小朱呀!我们这份天缘地情弥足珍贵,我们在浦江、平壤两地互生想念啊!”随后,他把自己胸前的国旗勋章摘了下来,如当年那样亲手别在朱老胸前。每当回忆起这段不期而遇的经历,朱老就会眼眶微湿。“如此深的战友情,千金难买。”“我们有伟大的友谊,我们有共同的理想,把我们团结得无比坚强。”正如《中朝友谊之歌》表达的那样,这是一份战斗凝聚的革命友谊,而这份情谊不仅温存在卫生员小朱和崔少校之间,更存在于 与朝鲜老百姓之间。“在当时,我们和朝鲜人民,亲如一家。”朱俊贤老人拉着我们来到一个展柜前。只见里面陈列着杯子、丝织手帕、钢笔等生活用品和一些糖纸。朱俊贤老人介绍,这都是当时朝鲜慰问团送给 的,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场上,年轻的 拿到水果糖后舍不得吃,都转手送给了当地老百姓,尤其是老太太和小孩。“这都是小事啊,不值一提。”然而正是这样顺手而为的小事,却更加反映出 将士的善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经历着最为惨烈的鏖战,丝毫未能影响 将士们心底那份纯真的人性之善。也正是因为对山河破碎、人民罹难的极大同情, 将士才会为了保家卫国、守护和平而不惜一切代价。70年前,百万优秀儿女,浩浩荡荡,越过鸭绿江。这一越,把无限的希望带给了朝鲜人民,而有些人却再未归来。年,在参加松江县志撰写时,英烈名单中一个叫李自勤的名字突然把朱俊贤的思绪拉回了38年前的战场。“年10月,我所在的团遭遇了空袭,*治处和保卫处之间的岩体被炸飞,草丛中隐现着断肢残体,撕裂的布单、衣裤挂在树枝上。”谈及当时战斗的惨烈,朱俊贤老人叹了一口气,“我把尸体捡回来拼在一起,一直到了四点多太阳落山,大家还是没有找到李助理员的下落,看着收殓到的残骸,大家都沉默了。”每念及此,朱俊贤老人声音颤抖、热泪盈眶,却也激发了他更多的干劲儿。“我们的老战友、老首长,他们已经远去了,但他们的精神永远传承给了我们。”硝烟已散,作为惨烈战役的幸存者,朱俊贤老人一直都在努力向更多人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和精神。多年来,朱俊贤带着自己的手绘图走进学校、企业,做了上百场讲座,还把获得的勋章、奖状以及元捐献给上海 文献馆。为了更好地宣传 的故事,他经常直接住在文献馆里,连自己的家都很少有空回去。这些年,从浦江出发,九次赴朝,单车进藏,老人宣讲的足迹始终向着远方延伸……这份寄托着他对牺牲战友深切缅怀的手绘图,也令越来越多的人了解 。谈及初心,老人的眉宇间带着一些怀念和坚定。“我们这个群体是一个革命的群体,我想把 的精神弘扬出来,让大家都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