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论坛

安宁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宜州地名文化丨德胜镇各村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复制链接]

1#
北京关于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宜州地名文化灿烂多彩。作为宜州人,你知道你们村的村名是怎么来的吗?你知道你们村都有哪些历史吗?不懂?没关系!我们将持续为大家推送宜州所有乡镇各村(社区)名字的由来和历史,今天推的是德胜镇。快来看看哦!

德胜全景图

德胜镇

地名由来

因镇人民*府驻德胜街得名。德胜原称“古阳村”,宋名将杨文广带兵平蛮得胜归来在此设得胜寨,故改称德胜。

地名含义

“得”与“德”同音,“德胜”指“得胜”。

历史沿革

唐末时为羁縻琳州地。明洪武28年(),设德胜巡检司。永乐6年(),设守御千户所。清康熙年间(-),德胜设宜山县丞署。雍正7年(),设庆远府同知署。光绪年间(-)划为古阳乡上青里。宣统2年()划为宜山县第八区,辖8个乡。民国2-15年,设德胜民团局(第八区)。民国22年()为德胜区;31年撤区设乡为德胜乡;32年复设德胜区;34年再撤区留乡为德胜乡。年12月27日,宜山县人民*府成立,下设区人民*府,德胜为第五区。年6月初,宜山县区划调整,德胜为第八区。年,全县设8区1镇,德胜为区。年,县区划撤区并乡,德胜区分为德胜乡和围道乡。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德胜乡改为德胜超美人民公社,围道乡改为和平人民公社。年秋恢复区乡建制,德胜超美人民公社与围道和平人民公社合并为德胜区。年撤区重设人民公社为德胜人民公社。年恢复乡镇建制,改为德胜镇至今。

德胜卫星图

实体概况

在宜州区境西北部,区人民*府驻地西北方向38千米。东接安马乡,南连龙头乡,西邻金城江区白土乡、东江镇,北靠环江毛族自治县大才乡、思恩镇。面积.13平方千米。辖德胜社区、楞底、赛平、榄树等共1个社区18个村。德胜镇人民*府驻德胜社区*和街15号。有壮族、汉族、瑶族等民族。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3.91万,占82.51%。丘陵地貌。主要有岜碰山、才榄盏山、香炉山等名山。有跑马河、永泰河。有煤业、制酒业、铝业等工业。耕地面积.09公顷,林地面积公顷。农业主种水稻、、甘蔗、桑树,特产有食用菌、柑桔。黔桂铁路、汕昆高速路过境。设有全村、德胜、都街火车站。有宋代杨文广战士遗垒、大风光岩、北方庙等遗址河景点。有1所中学、德胜中心小学等小学校16所,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1个。

德胜高速服务区

德胜社区

地名由来

因居委会驻德胜街得名。宋将杨文广驻*德胜羊角山,*忱将*征戌宜山获胜,设得胜寨,故名,后同音改为德胜。

地名含义

德胜,取以道德取胜之意。

历史沿革

年前属榄树乡。至年为德胜乡辖德胜街和老街。年,分出吉良大队,称德胜大队,辖德胜街、老街,属德胜公社。年,将吉良大队并入德胜乡,隶属德胜区。年,称德胜大队,隶属德胜公社。年,改称德胜村民委员会,隶属德胜镇。年改称德胜村公所。年,改为德胜村村民委会。年改为德胜街委会。年改为德胜社区,隶属德胜镇。

德胜古城门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人民*府驻地。东接加隆村,南连榄树村、上坪村,西邻地罗村、磨甲村,北靠立新村。占地面积25.35平方千米。辖德胜街、德胜老街、廖家湾共2街片1自然村。社区居委会驻红兰街西端。有壮、汉等民族。讲百姓话,桂柳话、壮话。年底有户人,其中汉族人口0.25万,占48%。丘陵地貌。主要有合掌山、白虎山、红山、龙头山、风光山、铜钱山、屏风山、香炉山、笔山等。耕地面积.36公顷,林地面积.01公顷。农业主种甘蔗、桑蚕、蔬菜,特产:炒年糕、艾馍、糯米花、红兰酒、脆皮狗肉、豆腐圆、粽子,红兰糯米饭。经济以商贸为主,工业以木板加工为主。有黔桂铁路、金宜国道、河宜高速公路(德胜支线)、都环省道过境。设有德胜客货运输综合服务站、德胜火车站,金宜国道公路德胜收费站和河宜高速公路出入口。有大风光公园、北山寺、北方庙等旅游景点。有德胜中学、德胜镇中心小学,德胜镇中心幼儿园等中小幼儿学校3所,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1个。有广西区德胜社会福利院、广西宜州市德胜红兰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驻境。境内有黔桂铁路,金宜国道,环江至都安省级公路过境。

德胜红兰酒厂

楞底村

地名由来

因村委会驻楞底屯得名。因村背有一深水潭,村在前方,故名。

地名含义

楞底,壮语lajraengz,“楞”音近壮语“raengz”,指深水潭;“底”为壮语“laj”意译,指下方。意为深水潭的下方。

历史沿革

年前属榄树乡,年后属赛平乡,年属赛平大队,年属赛平乡,年属赛平大队,年从赛平大队分出处楞底大队,年10月称楞底村村民委员会,年10月改为楞底村公所,年1月改为楞底村村民委员会。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东南部,镇人民*府驻地东南8千米。东接赛平村,南连怀远镇罗山村,西邻都围村,北靠上坪村。面积14平方千米。辖底、王村、蒙村、拉力、大赧、拉贡、白山、全洞共8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底自然村。有壮、汉、瑶等民族。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23万,占88%。丘陵地貌。主要有云南隘、马鞍山。耕地面积.56公顷,林地面积.26公顷。有生态公益林面积公顷。农业主种水稻、桑蚕,有刘六宜高速公路、长岭至大邦村级公路,怀远镇白马寨至上坪村级公路过境。设有六宜高速公路德胜服务区,楞底小学,村卫生所,黔桂铁路、汕昆高速、国道。

大邦村

地名由来

因所辖大邦自然村得名。村较大,人口较多,故名。

地名含义

大邦原名“邦村”,壮语Mbanjbaeng,“mbanj”指村,“baeng”指大、多。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大邦村隶属龙头区。解放初期,大邦村隶属德胜区。年设大邦乡,隶属德胜区。年改为大邦大队。年称为大邦乡,隶属德胜区。年改为大邦大队,隶属的德胜公社。年改为大邦村委会。年改为大邦村公所。年改为大邦村委会。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南部,镇人民*府驻地南部18千米。东接怀远镇罗山村,南连龙头乡高寿村,西邻龙头乡拉浪社区,北靠围道村。面积20.32平方千米。辖龙围、三加、大邦、马道、邦圩、龙潭、长瓦、坡弄、江便、纳友、大寺岭、炉村、高龙、纳陋、纳多、新村、纳友、贡罕、新福、纳叶1片村共19自然村。村委会驻龙围自然村。有壮、汉、瑶等民族。讲壮话。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28万,占93.9%丘陵地貌。主要有大寺岭山、门楼岭。耕地面积.42公顷,林地面积.88公顷。农业主种水稻、甘蔗,桑蚕,由赛平村长岭至大邦村级公路进村。特产:宜州区冲谷煤矿,设有大邦小学,村卫生所、长瓦电站在村境内。

地罗村

地名由来

因村委会驻地罗屯得名。村建在锣形地上,故名。

地名含义

地罗,意为锣形之地。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隶属都街乡磨甲村。解放初期,为吉良村辖域。年前属宜山县第八区都街乡。年属都街大队辖域,隶属德胜公社。年恢复区乡建制,为都街乡辖域,隶属德胜区。年撤区乡建制,地罗村从都街乡分出,建塘上生产大队,隶属德胜公社。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有重名大队而改为地罗大队。年,改为地罗村委会,隶属德胜镇。年10月改为地罗村公所,年改为地罗村委会。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西北部,镇人民*府驻地西北5千米。东接德胜社区、立新村,南连磨甲村,西邻都街村,北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同进村。面积22.95平方千米。辖地罗、清水潭、六洞、塘上、羊角、塘罗、塘新、羊五、冷坡、王日、拉吾、白沙共12自然村。村委会驻地罗自然村。有壮、汉、瑶等民族。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26万,占97%丘陵地貌。主要有羊角山、才榄盏山、岜旗山、岜见山。耕地面积公顷,林地面积公顷。有生态公益林面积公顷。农业主种水稻、桑蚕。有黔桂铁路、金宜国道、河宜高速公路进出口支线路过境。设有地罗小学,村卫生所。

都街村

地名由来

以所辖都街片村得名。原名土街,因为没有圩亭,村民只能在路边摆摊做小买卖,土里土气,故名土街,后雅化为都街。  

地名含义

都街,指土气的街。

历史沿革

年前为都街乡,属宜山县第八区。年改大队,并析出塘上大队,属德胜公社。年与塘上大队并为都街公社,属德胜区。年复改大队,并复析出塘上大队,属德胜公社。年改村,属德胜镇。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西北部,镇人民*府驻地西北9千米。东接地罗村,南连乾合村,西邻金城江区东江镇里仁村、永兴村,北靠环江县文化村。面积25.37平方千米。辖昌东、都大、都小、九枧、岜贺、福林、塘芽、塘高1片村共8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昌东自然村。有壮、汉等民族。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21万,占90%,丘陵地貌。主要有加帽山、岜丁夜山、大吉星山、岜轿山,岜老山。耕地面积.49公顷,林地面积.75公顷。有生态公益林面积公顷。农业主种水稻、桑蚕,有黔桂铁路、金宜国道过境。设有都街火车站,都街小学卫生所。

都围村

地名由来

因村委会驻都围屯而得名。有永泰河流经,汛期涨水时全村被水包围,故名。

地名含义

都围,指全部被包围。

历史改革

民国时期,为科考村公所所辖。公元年前设都围村,属新惠乡。共和国成立后,年改设围道乡,年改大队,年改为乡,隶属德胜区。年年复改大队,属德胜公社。年改村,属德胜镇。年10月改为都围村公所。年1月改为都围村委员会。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西南部,镇人民*府驻地西南17千米。东接楞底村,南连弄相村,西邻拉林村,北靠新惠村、上坪村。面积10.平方千米。辖板江、坡登、纳情、塘寻、班往、都围、茶泵、中华、都讲共9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板江自然村。有壮、汉等民族。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15万,占94%。丘陵地貌。主要有櫈椅山。耕地面积.39公顷,林地面积.34公顷。有生态公益林面积公顷农业主种水稻、桑蚕,境内有广西拉浪林场板江分场。有环江至都安县道过境。设有都围小学、村卫生所。永泰河流经。

加保村

地名由来

因村委会驻加保屯得名。此地原为原始森林,野兽很多,都甘村前辈商议到此建村时,有人说“我颇倒(地方方言,不顾一切、不怕损失之意)去”,故名。

地名含义

加保,壮语gaboz,“加”音近壮语“ga”,壮语词头无实意;“保”音近壮语“boz”,指搏命,不顾一切。”加保“意为不顾一切(前往)。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年),设加保村公所,隶属德胜区。年设加保乡,隶属德胜公社。年设加保乡,隶属德胜区。年改为加保生产大队,隶属德胜公社。年,改为加保村委会,年改为加保村公所,年改为加保村委会,隶属德胜镇。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西南部,镇人民*府驻地西12千米。东接竹仓村,南连竹仓、乾合村,西邻金城江区白土乡麦地村,北邻金城江区东江镇里仁村。面积15.68平方千米。辖大山脚、加保、石等、大洞、塘洞、加福共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加保自然村。有壮、汉、毛南、瑶等民族。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06万,占98%丘陵地貌。主要有岜里塘山、岜木好山。有西邻龙江河。耕地面积公顷,林地面积20公顷。有生态公益林面积公顷,农业主种桑蚕、甘蔗,砂糖橘,特产山野葡萄,有德胜至加保村级公路进村。

加隆村

拉甫水库

地名由来

以取加新、冷隆两村各一个字为村委名称而得名。

地名含义

加隆,指加新屯和冷隆屯。

历史沿革

年以前属于榄树乡。共和国成立后,年改设加隆乡,年改加隆大队,年为加隆乡,年改为加隆大队,年改村,属德胜镇。年10月改为加隆村公所,年改为加隆村村民委员会。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东北部,镇人民*府驻地东北5千米。东接安马乡索敢村、北关村,南连榄树村,西邻德胜社区,北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大麻村。面积10.52平方千米。有木洞、笔正、牛角、冷龙、拉甫、欧廖、新建共7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木洞自然村。有壮、汉等民族。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万,占67.37%,丘陵地貌。有木洞岭、独山、笔正山、拉笔丁山,境有拉甫水库。耕地面积.4公顷,林地面积.94公顷。有生态公益林公顷。农业主种水稻、桑蚕、甘蔗,特产:水产养殖。境设有蚕茧烤房一家,宜州区加隆欧廖食用菌合作社,加隆小学,村卫生所。

拉林村

地名由来

因村委会驻拉林得名。因村地势较低,村民过去用竹枧引水,故名。

地名含义

拉林,壮语lajlinz,“拉”音近壮语“laj”,指下方,“林”音近壮语“linz”,指水枧。意为水枧之下。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称为拉营村,隶属德胜区。解放初期,拉林属弄仁想。年拉林从弄仁乡分出,称为拉林村公所,隶属围道公社。年拉林大队和弄相大队合并为弄仁乡,隶属德胜区。年弄仁乡改为弄相大队,隶属德胜公社。年拉林从弄相大队分出,称为拉林大队,隶属德胜公社。年改村委会,隶属德胜镇。年改为拉林村公所。年改为拉林村委会,隶属德胜镇。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西南部,镇人民*府驻地西南12千米。东接都围村,南连弄相、龙头乡董里村隔龙江河相望,西、北靠竹仓村,面积17.60平方千米。辖拉林、肯桥、吉帽、拉甘、新香、拉定、拉仁、光下共8自然村。村委会驻拉林自然村。有壮、汉、瑶、布依等民族。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1万,占98%,丘陵地貌。主要有坡肯塘山、肯朝坡山、坡凰山、同马山。邻龙江河,有煤矿资源。耕地面积.34公顷,林地面积.58公顷。农业主种水稻、甘蔗、桑树,有环江至德胜至都安县道至弄相进拉林村级公路。

榄树村

地名由来

因村委会驻榄树得名。该村村头有橄榄树,故名。

地名含义

橄榄,指橄榄树。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设村公所,属榄树乡。共和国成立后,年榄树设乡,属宜山县第八区。年改大队,属德胜人民公社。年恢复区乡建制,榄树改称榄树乡,隶属德胜公社。年,撤区乡,榄树改为生产大队,隶属德胜公社。年改村,属德胜镇。年10月称榄树村公所,年成为榄树村村民委员会。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东南部,镇人民*府驻地东南5千米。东接安马乡地乐村,南连赛平、底村,西邻上坪村,北靠加隆村、德胜社区。面积18.平方千米。辖三合、榄树、榄二、中和、桥*、香梅、邓山、罗村、张村、围村、新村、桃村共1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三合自然村。有壮、汉、瑶等民族。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34万,占72%,丘陵地貌。主要有马槽岭、平石岭,天鹅岭,西牛岭,玉楼岭,坡佬艇山,马山、十二山。有邓山水库,榄树烈士塔。耕地面积.46公顷,林地面积.94公顷。有生态公益林面积公顷。农业主种水稻、桑蚕、蔬菜、玉米、甘蔗,特产食用菌。有黔桂铁路、金宜国道过境。设有德胜生活垃圾处理厂,德胜小学,村卫生所。

立新村

地名由来

以所辖的加立、加新各取一字合为村名。

地名含义

立新,“立”指加立屯,“新”指加新屯。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为加曼村公所,隶属加隆乡。年称加凤村,属加隆乡,年从加隆分出成立加凤生产大队,隶属德胜人民公社。年并入加隆乡隶属德胜区。年从加隆乡划出,改称立新大队,辖域与原加凤大队相同。年,改称立新村村民委员会,隶属德胜镇。年改称立新村公所。年改称立新村委会。

磨甲村

地名由来

因村委会驻磨甲屯得名。磨甲来历有二:一是因先迁居人为莫姓而取名莫家圃,后因“磨甲”音近“莫家”讹写为“磨甲”;二是太平天国石达开部队曾在村头小桥下磨盔甲,故名。

地名含义

磨甲,一是指莫家;二是指磨盔甲。

历史沿革

年前后属德胜乡,年分出分出吉良大队,年并入德胜乡,一直归属德胜乡、德胜大队、德胜街居民委员会,年从德胜居民委员会分出,成立磨甲村民委员会,隶属德胜镇。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西部,镇人民*府驻地西部2.5千米。东接德胜社区村,南连新惠村,西邻乾合村,北靠地罗村。面积5.53平方千米。辖磨甲、吉良、吉新、地蒙、石排共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磨甲自然村。有汉、壮等民族。讲壮话,百姓话。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12万,占90%,丘陵地貌。主要有从庙岭。有吉良水库。新惠变电站。耕地面积公顷,林地面积公顷。农业主种水稻、桑蚕。有黔桂铁路、六宜高速公路进出口支线公路、环江至德胜至都安县道过境。

弄相村

地名由来

因村委会驻弄相屯得名。此地原为森林,很茂盛,景色很美,故名。

地名含义

弄相,壮语ndoengsiengq,“弄”音近壮语“ndoeng”,指山林,“相”音近壮语“siengq”,指美丽的。意为景色美丽的森林。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弄相是茶料村公所和高竹村公所辖域,隶属德胜区永新乡。解放初期,设弄仁乡,隶属德胜区。年,弄仁乡改名为弄相大队,隶属围道公社。年,恢复区乡建制,建弄仁乡,隶属德胜区。年,撤区乡建制,改称弄相大队,隶属德胜公社。年,弄相大队改称弄相村委会。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西南部,镇人民*府驻地西南18千米。东接围道村,南隔龙江河与龙头乡拉浪社区、董里村相望,西邻拉林村,北靠都围村。面积20.34平方千米。辖弄相、茶料、茶灯、高竹、九路、上拉考、那累1片村8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弄相自然村。有壮、汉、瑶、水等民族。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万,占99.3%,丘陵地貌。主要有岭坡山。有龙江河。有煤矿。耕地面积.59公顷,林地面积.99公顷。农业主种水稻、桑蚕。有环江至德胜至都安县道过境。70至90年代曾经设有弄相煤场。设有弄相小学,村卫生所。

乾合村

地名来由

以所辖的乾冷屯一字和何洞屯一字组合为村委会名“乾合”。

地名含义

乾合,指乾冷屯和何洞屯。

历史沿革

年属宜山县第八区加保乡,年,成立乾合村生产大队,隶属德胜公社。年改为乾合乡,隶属德胜区。年改为乾合大队,隶属德胜公社。年,改为乾合村委会,隶属德胜镇。年改为乾合村公所。年改为乾合村委员会。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西部,镇人民*府驻地西6.7千米。东接新惠村、磨甲村,南连竹仓村,西邻加保村,北靠都街村。面积21.8平方千米。辖中村、都纳、何洞、山脚、牛洞、乾冷、塘挖、塘边、都甘、火把洞共10个自然村。村委会驻中村自然村。有壮、汉等民族。讲壮话,桂柳话。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万,占98%,丘陵地貌。主要有岜德林山、岜补山。耕地面积.46公顷,林地面积.7公顷。有生态公益林面积公顷。农业主种水稻、桑蚕。有德胜至乾合村级公路,河宜高速公路过境。有都甘隧道,火把洞隧道。设有乾合小学,村卫生所。汕昆高速过境。

赛平村

地名由来

因村委会驻赛平屯得名。建村时,群众希望能过太平的日子,称太平,后改为赛平。

地名含义

赛平,指太平,意为生活安定社会安宁。

历史沿革

年前属榄树乡,年后称赛平乡,年为赛平大队,年称赛平乡,年称赛平大队,年分出底大队,年10月称赛平村村民委员会,年10月改为赛平村公所,年改为赛平村村民委员会。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东南部,镇人民*府驻地东南11千米。东接安马乡木寨村、怀远镇李家寨村,南连怀远镇李家寨,西邻底村,北靠榄树村。面积11.94平方千米。辖老街、应山、新街、上全、下全、福安、东外、东寨、盘龙、谢村、长岭共11自然村。村委会驻老街自然村。有壮、汉等民族。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17万,占74%,丘陵地貌。主要有羊角山,鹅卜山,高岭山、花湖岭,有应山水库。耕地面积.02公顷,林地面积.04公顷。农业主种水稻、桑蚕,特产花卉。有黔桂铁路、金宜国道、河宜高速公路过境。汕昆高速过境设有全村火车站,赛平小学,村卫生所。

上坪村

刘三姐高效生态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

地名由来

以所辖的上坪村名为村委会名。村位于缓坡上,故名。

地名含义

上坪,指平缓坡上。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年),在大安村设村公所,隶属德胜区。解放初期,设大安乡,年称上坪乡,驻上坪村。年,实行人民公社,上坪乡改称上坪大队,隶属德胜公社。年,恢复区乡制,改称上坪乡,隶属德胜区。年,撤区乡建制,上坪乡改为上坪大队,隶属德胜公社。年,上坪大队改为上坪村委会,隶属德胜镇。年10月改为上坪村公所,年改为上坪村委员会,隶属德胜镇。

实体概况

在德胜境南部,镇人民*府驻地南部13千米。东接榄树村,南连都围、围道村,西邻新惠村,北靠磨甲村。面积13.90平方千米。辖上坪、洞口、大安、大甫、柳村、北庄、南门共7个自然村。村委会驻上坪自然村。有壮、汉等民族。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17万,占73%。丘陵地貌。主要有观音山、昆岜耶山,玉楼岭,凤凰岭。处桥头水库下游。耕地面积.4公顷,林地面积公顷。生态公益林面积公顷。农业主种水稻,甘蔗,桑蚕,特产:有千亩蓝莓基地,砂糖橘。有六宜高速公路、环江至德胜至都安县道过境。设有上坪小学,村卫生所。

围道村

地名由来

以围道村片名为村委名称。村的四周都是岭坡围绕,故名。

地名含义

围道,指围着。

历史沿革

清末时期,属于古阳乡永泰里辖地。民国时期(年)为科考村和宜字村所地域,隶属德胜区(曾一度属龙头区所辖)。解放初期为围道乡,隶属德胜区。年2月德胜区分为围道乡和德胜乡。8月改为围道公社。年改为围道乡,隶属德胜区。年改为围道大队,隶属德胜公社。年10月称为围道村委会。年10月改为围道村公所,年1月改为围道村委会。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南部,镇人民*府驻地南部18千米。东接底村,南连龙头乡拉浪社区大邦村,西邻弄相村,北靠都围村。面积28.平方千米。辖日东、纳禄、弄肖、肯文、洞旱、高力、宜子、科考、板寻、甘城、南围、北围、纳龙、冲谷、冲谷新村共1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日东自然村。有壮民族。年底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26万,占%丘陵地貌。主要有纱帽山、櫈椅山、作早岭。有永泰河过境,内有广西拉浪林场冲谷分场,有煤矿。耕地面积.3公顷,林地面积56.7公顷。有生态公益林面积公顷。农业主种桑蚕,水稻,甘蔗。附近有龙江河。由长岭至大邦村级公路,德胜至围道村级公路进村。设有围道小学村卫生所。

新惠村

地名由来

因村委会驻新惠屯而得名。原称下惠,此村原有很多栗木树,故名。年,村民觉得“下惠”不雅,改为“新惠”。《庆远府志》曾叫“拉惠”、“蓝田”。

地名含义

新惠,指新的下惠村。

历史沿革

清朝末年为古阳乡永泰里辖地。民国时期为新惠村公所,隶属德胜区。解放初期,新惠村与上坪村合为上坪乡,不久即从上坪乡分出,设为新惠乡,隶属德胜区公所。年成立新惠大队,隶属德胜超美人民公社。年改为新惠乡(公社),隶属德胜区。年撤区乡简制,改为新惠大队,隶属德胜公社。年改为新惠村委会。年,改为新惠村公所。年改为新惠村委会。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西南部,镇人民*府驻地西南7千米。东接上坪村,南连都围村,西邻竹仓村、乾合村,北靠磨甲村。面积19.79平方千米。辖坡鸾、坡旧、板谷、新惠、平定、肯塘、侯洞、里洞、岜爱、爱山、良午、料马共12自然村。村委会驻新惠自然村。有壮、汉、瑶等民族。讲壮话。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21万,占95%.丘陵地貌。主要有岜爱山,岜山,岜房山,处桥头水库下游。耕地面积.27公顷,林地面积.51公顷。有生态公益林面积公顷,农业主种水稻,桑蚕,特产砂糖橘果,有六宜高速公路,环江至德胜至都安县道过境。设有六宜高速公路德胜收费站,河宜高速公路出入口。有新惠小学,村卫生所。境内有板谷石场。汕昆高速过境。

竹仓村

地名由来

以所辖的大竹、下石仓片村名命名村委会名称。

地名含义

竹仓,指大竹和下石仓。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年),石仓属拉仁村和加保村辖域,隶属德胜地区。解放初期,属弄仁乡和加保乡辖域。年称大加好大队,隶属围道公社。年属弄仁乡和加保乡辖域,隶属的德胜区。年组建竹仓大队。年10月改为竹仓村委会。年10月改为竹仓村公所。年1月改为竹仓村委会,隶属德胜镇。

实体概况

在德胜镇境西南部,镇人民*府驻地西南13千米。东接拉林村,南连龙头乡董里村,西邻龙江河与金长江区白土乡德地村相望,北靠加保村。面积35.94平方千米。辖大加好、小加好、下竹仓、上竹仓、加基、三吉、甘谷、大竹、大楞、岜谋、加下、加太共12自然村。村委会驻上竹仓自然村。有壮、汉等民族。年底有户人,其中壮族人口0.15万,占96%。丘陵地貌。主要有坡老山、巴晋山,高岭坡、岜坡山。近龙江河。有煤矿。耕地面积.9公顷,林地面积.71公顷。有生态公益林面积公顷。农业主种甘蔗,桑蚕,有德胜至竹仓村级公路进村。设有竹仓小学,村卫生所。60至70年代,设有宜山县竹仓煤矿。设有广西拉浪林场竹仓分场。

特别声明:本文为宜州区融媒体中心特约供稿,其他平台转发需经宜州区融媒体中心授权,未经授权擅自转发将视为侵权。联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