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要用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tslf/241225/a2uuuyu.html 品读
程永新的风
文
苏童
《风之影》是程永新青年时期的习作,我应该读过,但确实没有多少印象了。三十多年后,《风之影》被程永新重写了一遍,更名为《风的形状》。《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大概是从中发现了某种沧桑感,嘱我一定要为其写一篇配文,言明是那种“印象记+作品评论似的小文”。我并不知道这样的文章该如何入手,但我毫不犹豫地回复她,好的。这几乎是条件反射,无须思考,不容思考,因为程永新,思考即背叛。
然而现在我开始思考了。写程永新印象记,与《风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如果《风的形状》是对《风之影》的再次发掘,那发掘的是一颗遗珠,还是一颗历久弥新的小说之心?我的答案似是而非。或者,这两件貌似不同的事,其实拥有同一个主题,在我还没有能够表达清楚这个主题之前,我预先感受到了某种巨大的温暖。
还是与文学有关。概括地说,这个主题是一堂文学课,伴随了我们一生。无论是程永新还是我自己,又或者是程永新的其他文坛好友余华、格非、马原、李洱等人,我们不知不觉闯入这课堂,从来听不到下课的铃声,不知何时毕业,我们因此一生厮守于此,成了永远的同学。那些年与这些年,时间在流淌,文学的境遇在改变,我们在变老,但无论是端坐、疾走还是平躺,身体疲惫而厌倦,而灵魂始终保持运动,甚至会在一声哈欠中激荡起来——必须感激文学,使我们免于沉沦。无论我们在瞌睡、聆听还是思考,都是在这堂文学课的课堂上,它很狭小,但很辽阔,足以供养我们的灵魂。
文学圈的朋友们都熟知程永新的名字,过去是作为著名的《收获》的编辑、副主编、主编,现在是作为一个著名的“新人”作家了。这些年来他交出了很多作品,看起来是拖欠的课堂作业,为自己过往的静默做出解释,或者补偿,但我以为这很像酿酒行为,一种愿望常年封存,开坛之时会有醇厚的香气,他因此也完成了一份延宕的协议,合作方其实是他自己的内心。
程永新的文学生涯与绝大多数作家有所不同,在他漫长的编辑生涯里,每天面对着《收获》这块金黄色的文学殿堂的牌匾,但他心里的田野总是处于耕耘之中,即使眼见绿色,也是别人生长的颜色,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佃农,他春耕,别人秋收。但我以为这不是单纯的遗憾,都说编辑这份职业为他人作嫁衣,但有一套嫁衣,可以属于他们自己。几十年来潮起潮落的文学现场,程永新始终在场,在前沿听浪观涛,经年累月地审视他人,让他能更加敏捷地发现自己。如果说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张文学的航海图,程永新的航海图,应该是很早就在他心里开始绘制了,去到何处,他定有目标,船也是造好了的,只是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远航,那船锚就怀着歉意,暂时沉在魔都的巨鹿路上了。
20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夏末时节,程永新来南京探访圈内朋友,到我居住的小阁楼来做客。一群好友谈天说地到夜深人静,忽然想到没有人为这位贵客预订过旅馆,我非常热情地留宿程永新,程永新也愿意赏光,之后我们都意识到有种热情是荒唐,这个阁楼其实是没有资格留宿朋友的。程永新环顾四周,目光省略了我的唯一一张床垫,坚定地选择了地板。我至今记得我在内疚中入睡,隔天清晨睁开眼睛,一眼看见地板上的客人沐浴在晨光里,程永新和衣侧卧,身体略微地蜷缩,衣着与白天一样,从我的角度看,他像是站立在那里,与白天一样挺拔。在阁楼主人满含歉意的目光里,这个客人睡得无怨无悔。阁楼的地板很少擦洗,不一定干净,但程永新那么洁净,我因此感到了某种安宁,甚至温暖。
当年的阁楼一夜,现在他可能已经忘了。我们当时谈论了什么,现在我也想不起来了。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一定谈论了创作,我的,或者他人的。他不谈他自己。沪宁线很短,三十多年来我与程永新经常能够见面,这些年来我从未听见他谈论自己的创作。现在当程永新的创作喷薄而出,我们才知道他的航海图一直在暗处闪光,上世纪80年代就造好的船,现在启航了。我们看见那船急速地穿越暗黑的洋面,也穿越了时光,留下一路银色的水花。我们听见某种海浪般的声音,那个声音时而澎湃,时而宁静,说的是时间的故事,也是探险的故事。
好的,就说时间,就说探险。《风的形状》从故事层面上看是个探险故事,实则就是时间的故事。米林这个叙事者形象,让人联想起青年时代的程永新自己。他在一个酷热的下午敲开图书馆的铁门,也叩开了一座大都市幽闭的内心,这内心很不情愿地向这个青年开放,连褶皱处都结满了时间的青苔,它是绿的还是黑的,与光线有关,也与米林的视觉有关。米林是一座神秘图书馆的闯入者,是都市之心的闯入者,也是时间的闯入者。从米林看见看门老头那张古怪面孔的瞬间,凝固的时间便开始骚动,随着老头手里的一串钥匙发出响声,引导米林进入,一曲时光交响乐响起了前奏。米林是这乐曲的听众。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并不一定是去图书馆工作的,他是去听音乐会的。看门老头以某种大提琴低沉甚至狰狞的音色,怨诉时间的荒凉,都一敏过往的坎坷身世,现时的平静生活,以及其女儿正在进行中的恋爱,很像钢琴与小提琴的交互表现,那正是对时间流逝最平缓的铺陈。都一敏之死,是小提琴琴弦的断弦之时,也是时间发出尖叫之时,在这一声尖叫中,乐曲抵达高潮,而听众受到惊吓,这惊吓来自时间本身。
小说多处描绘了图书馆的建筑、花园以及藏书,用笔细致,娓娓道来,令人印象深刻。当然,故事的核心细节是花园里的爱神雕像。那雕像偏离鱼池的中轴线,给米林们的探险以足够的动机,但我想,那种偏离,同时也可能是一种隐喻。不知道是什么事物,什么引力,让我们在本该工整匀称的世界,偏离了中轴线。那爱神雕像是我们大家的写照,我们很多人找不到中轴线,不知是什么时候,偏离成了某种宿命,我们就这样被甩出去,心里还在嘀咕,这应该是怪风,还是怪别的什么?
苏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先后创作发表了《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米》《河岸》《黄雀记》等长、中、短篇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短篇小说《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品读
远与近
程永新老师印象
文
张楚
很多年之前,一个夏日傍晚,我从镇上安装税控装置回来,心神俱疲,坐在国税局的办公室里,看着桌子上的一堆报表发呆。那时我写了很多小说,可没有发表过。说实话,我渴望到外面走走,看看,至于想去哪里,又想看什么,却并不自知。那时我最佩服的人是霍桑小说《威克菲尔德》里的主人公:他毫无征兆地离家出走,住到隔壁街道租来的房子里,二十年没有回家。二十年后,他面无表情地踏进家门,仿佛才离开一天似的。
那个晚上,我给一位未曾谋面、同样是镇上的小说家打了个电话。可以想象,电话里的交谈未免尴尬,如此唐突的拜访让彼此都觉得不自在,就在我想礼貌地挂掉电话时,小说家忽问道:你喜欢哪些作家?他的问题犹如清淤工人终将泉眼上的淤泥清理干净,磅礴的喷泉猛地蹿到半空——我们滔滔不绝地谈论着那些熠熠闪光的名字,听筒里的声音都有些颤抖。
那你知道程永新吗?他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铂金斯。我说,我知道。我没好意思跟他说,其实我还上网搜索过关于程永新的报道和照片。
一些人的名字只能是名字,还有些人的名字更像是时代的标识符。程永新这三个字跟那些我喜欢的小说家们宛若夜空星斗互为映衬照耀,当然,他的名字更与中国先锋文学及当代文学史紧密相连。我知道这些,是那时我订阅了十多种文学杂志——犹如乡村拳师苦研拳谱,幻想有朝一日即便练不成《九阳真经》或六脉神剑,好歹也能习得黯然销魂掌或兰花佛穴手。
若干年后和朋友小聚,席间有人提到“程永新”这个名字。友人说,他是个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人。然后举了个例子,说,一位常在《收获》发作品的作家去拜访他,他们坐在那里,悠闲地喝着茶,却总共说了不到五句话。友人的话让我这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对程老师多了份敬畏。翌年,第一次去《收获》编辑部,路过他的办公室,犹豫良久,我始终没有胆量去敲门。
又过了些年,河北作协组织作家去上海拜访金宇澄老师。晚宴未始,我在窗口偷着吸烟,忽听有人喊“永新老师来了!”扭头逡巡,见到个貌似相熟的人踱进了房间。恍惚相识,却又陌生。才晓得,这目似朗星的人就是只见过照片没见过本尊的程永新老师。那晚喝了很多酒,像我这样的镇上人,没见过世面,表达情感的朴素方式就是频频敬酒。那晚敬了他多少杯酒?记不得了。反正每次敬酒他都豪爽地一饮而尽,丝毫没有我想象中的名人的矜持,相反,他笑起来时目光如少年般清澈,让你忘记了他的名声和身份。散场时德公拽着我和程老师去吃宵夜。他们是多年老友,灯下说着闲话品着小菜酌着小酒,我坐在一旁想,这个上海滩的丘比特,巨鹿路的阿波罗,是个多么热爱尘世欢愉又平普的人啊。跟他一起喝酒,与我跟自己那帮狐朋狗友喝酒没什么两样,自由,自在,真实,性情。挺好。
有段时日,我们都在《文学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