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谓戒有五,第四戒为不妄语;圣经有十诫,第九诫说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我们从小都被教育不能说假话,不少名人故事和童话故事里也都一遍遍地重申着说假话的害处,或许那时我们也曾对这样的教导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铸成大错,后悔不已。
电影《赎罪》讲述的故事,就开始于这样一个妄语的孩子。
布莱安妮·塔里斯,一位富有才气的十三岁孩子,年纪轻轻就独立完成了一部优秀的话剧剧本《阿拉贝拉的审判》,而备受母亲的赞赏。才华横溢、文艺细胞爆表,布莱安妮注定是要成为一位大作家的,但却仅仅因为一件事,影响了她的一生,以及别人的一生。
姐姐西西莉亚·塔里斯正值芳龄,美丽的容颜、修长的身材,相比于布莱安妮相貌普通,两姐妹似乎不是一个娘生的。
华丽的英伦古堡,显示了她们殷实的家境。在这样的情境里,古堡里的美人,似乎都会遭遇一位同龄的男仆,然后他们之间总会发生些什么。就像《呼啸山庄》里的凯瑟琳和希斯克里夫一样,当然,希斯克里夫只是养子,但却如仆人一般被对待。
罗比·特纳是塔里斯家一位普通仆人的儿子,他倾慕西西莉亚,却笨手笨脚地弄坏了西西莉亚最爱的花瓶。花瓶外的装饰掉入了花园里的水池里,性格倔强的西西莉亚竟脱去外衣,一下跳进水池捞回了瓶饰。
湿透了的西西莉亚从水池里出来,面对不知所措的罗比,生气地离去了。
这一幕似乎只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风波,却被楼上的布莱安妮远远地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这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西西莉亚的哥哥从远方回来了,一同来做客的还有哥哥的一位朋友,巧克力大亨保罗·马歇尔。
有朋自远方来,不如饭否,罗比也在晚宴嘉宾的邀请之列。但此刻,罗比正绞尽脑汁想着给西西莉亚的道歉信该如何写。罗比写了好几稿,一遍一遍的,改到好容易觉得还比较满意,迫不及待地装进信封向西西莉亚的家跑去。
罗比不好意思亲自把信交给西西莉亚,委托给了布莱安妮转交,但很快,罗比便发现:出错了!
罗比放到信封里的信并非是他的道歉信,却是自己比较露骨的一段内心表白:“我幻想着,爱抚着你,抚摸着你。”
而更没想到的是,布莱安妮私自先行拆看了这封信。那段露骨的文字,在布莱安妮的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那些对她来说的敏感词无疑触动了她每一根神经,于是她将罗比定义成了:大色魔!
两个人能在一起,往往都需要一个契机。罗比错发的信件却捅破了他和西西莉亚之间互生情愫的那层窗户纸,两人干柴烈火,一触即发,在古堡的书房里。
但这激情一幕,却又撞入了布莱安妮的视线。原本是两个相爱之人的极致浪漫,在布莱安妮的眼中,竟成了罗比对姐姐的侵犯。那尴尬的一幕,虽然没有对话,但却种下了恶果。
这注定是个不平静的夜晚,两个双胞胎表弟由于无法忍受古堡里的枯燥生活而私自离开了,所有人都撒出去在通往古堡的各条路上找寻。
似乎所有的意外情境都能被布莱安妮遇上,借着微弱的电筒亮光,她在野外照到了一个男人正背对着自己,对表姐罗拉行苟且之事。亮光中,男人慌不择路,消失于黑夜中。
谁侵犯了表姐罗拉?成了要弄清的头等大事,布莱安妮则成了这起案件唯一的目击证人,虽然她自知自己并不能肯定看过那个男人的正脸,但之前一系列的事情,让她断定了这个男人,正是罗比无疑。
正当罗比带着两个双胞胎弟弟回到古堡之时,他莫名其妙地被警察带走了。
随后的情节发展顺理成章,罗比锒铛入狱,而后为获自由,他不得已入伍加入了二战战场。
罗比和布莱安妮这对有情人终究是以悲剧收场的,罗比也无疑不是那起案件的罪犯。数年后,布莱安妮在表姐的婚礼上才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即便她用一生来赎这个罪,也于事无补。
影片在最后十分钟的反转,把剧情霎然推向了高潮。
我们通常只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只愿意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
布莱安妮始终不是一个让人喜欢的女孩,十三岁的她自以为懂得一切,自以为能理解一切,而不惮于在亲眼所见里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但生活的事实毕竟不是剧本的创作。
有人戏称:文艺青年害死人。布莱安妮可以在剧本里天马行空地想象、大胆地赋予人物各种情节设定,但之于生活,该是还以真实的面目。
那些在她这个年纪无法理解的男女之情,无法理解的爱意表露,无法理解的爱情场面,在她的眼里皆是不洁的犯罪,更何况,其中还带着嫉妒。
是的,布莱安妮也同样暗恋着罗比。虽然在她也许并不知道暗恋为何物,但当她发现罗比竟爱着自己的姐姐之时,嫉妒的魔鬼就已生根。否则,她不会私自拆开那原本不属于她的信件还一脸不在乎,更不会因妒生恨指认罗比。
“Yes,Isawhim.Isawhimwithmyowneyes.布莱安妮一遍一遍地反复指认,更像是反复的自我暗示,一步步拉近与恶的距离,平静淡然的表情下渐渐晰出了狰狞的面孔。
即便她最后在文学作品里的成全,看来都像是对自我的宽恕而非对错误的救赎。
西西莉亚对爱情的坚守是值得称颂的,电影用了一半的片长来书写残酷战争下这对苦痛情人的相聚分离,以及西西莉亚倾尽一生的等待,等待着爱人回到自己的身边。
这是个悲剧。不该遭罪的人却遭了罪,赎罪的人终生不得安宁,而真正犯罪的人却逍遥快活。或许,那对步入教堂的夫妻,才是最该受到惩罚的人。又或者,该受惩罚的是野合后应受的惩罚本身。
终究,放过自己,放过他人。
很多时候蒙蔽我们双眼的不是假象,而是自己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