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吊读
李建永
我一直以为,“三水西红”四大名著,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必读书。
我接触四大名著比较早,特别是前三种“三水西”。童年时期,村子里有几个仅有中小学文化程度的说书人,每年冬闲时节为村民们说书,说得最多的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三侠五义”和各种“公案小说”等。那时我只有五六岁,还没有听书的“资格”,但那些古老的故事实在是太诱人,所以每天晚饭后偷偷溜进某光棍老汉屋里的书场听书……突然被哪个大人发现,也只惊讶地说一声“这娃子”,并没有撵走的意思。
从那时起,书场,像磁场一样吸引着我。
上小学后,我便千方百计向家里有书的小伙伴们借书。因为我有听书的底子,故连猜带蒙夹生读完《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然后再给小伙伴们说书。这些书,同样也吊起了他们的胃口,大家伙读书的兴致空前高涨。有一个小伙伴不知从哪里搞到一本竖排版繁体字《红楼梦》,我左看右看看不明白,只好恋恋不舍地“完璧归赵”。只是至今都回想不起来,当初我是从什么时候开读的《红楼梦》?
但督促女儿读四大名著,却是从《红楼梦》开始的。女儿刚上初中时,我对她说,你们中学生不是有“三怕”吗——“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如果你读了四大名著,“三怕”立马就根治了。女儿惊喜地问,真的吗?我说,那还有假,四大名著都是经过时间淘洗留下来的好书,有历史,有知识,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翻空出奇的写作技巧。最关键的是,四大名著都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过渡期的产物,相对传统文化经典而言,“三水西红”都是“文白夹杂”的典范文本,读起来要比纯粹的文言文,简明而容易得多。正是这种“易”“简”的特性,决定了“三水西红”的读者,不仅便于亲近文本,而且易于跟进学习,易于获取成果。正如《易经系辞》所说的那样:“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如此这般,读了四大名著,还怕什么文言文和写作文吗?鲁迅先生的文章难就难在“文白夹杂”,读了四大名著,还怕什么周树人吗?
女儿欣然接受我的观点。但由于《红楼梦》开篇头绪繁杂,迂回曲折不易进入故事,我就带着她一起读。可女儿一点都不感兴趣,勉强读完前四回,便戛然而止。倒是由于从小学到初中,老师们总说,女生是不适于搞事业的,尽管现在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会走下坡路,云云。这让女儿既不忿气,又很好奇男生喜欢读些什么书。打听到男孩子爱读打打杀杀的《三国演义》,旋即开读,两三周后,一扫而光。
读另一部打打杀杀的《水浒传》,女儿已是高中二年级。某日放学回家进门便说,今天语文课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真有意思!我说,当然了,《水浒传》最精彩部分就是“林十回”“武十回”“宋十回”。她赶忙问啥啥啥“十回”?我说先吃饭吧。那天正好周末,用过晚餐,我从《水浒传》第一页《引首》读起,一直读到第十回,已是深夜。可是女儿两眼炯炯,全无睡意。我说睡吧,明天接着读。就这样,每晚女儿做完作业,利用一点时间,为她读完了“林十回”“武十回”“宋十回”。女儿还想往下听,我故意“卖个破绽”,说这两天报社要赶写几篇文章(手头也真有稿子要写),过几天再读吧。胃口已然吊起,哪里等得“且听下回分解”?于是女儿便叼早搭黑,很快把《水浒传》全部、彻底、干净地“消灭”之。
俗话说,后上船的先下船,先上船的后下船。尽管最早给女儿读《红楼梦》前四回,还在她上初中阶段,可是直到八九年后女儿大学毕业,收到美英两国五个offer准备出国留学之际,才又将《红楼梦》提上“议事日程”。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作为中国人,连四大名著都没读完,哪好意思走出国门。其时,学理科的女儿已然读过《论语》《孟子》《老子》《易经》《国语》《韩诗外传》等诸多古籍和一大长串外国文学名著,眼界颇高。为了吊足她的胃口,我说,知道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吗?他点评的中国历史上“六大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诗》《西厢》《水浒》),都给《水浒传》留有一席之地;那他还是没有看到清人曹雪芹的《红楼梦》呢——不是有人说嘛,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然而,女儿曾被《红楼梦》“伤到”过,虽然理论上也知道《红楼梦》多么多么伟大,胃口也被吊得老高老高,但还是跳过《红楼》读《西游》。据她后来回忆说,再不读完四大名著,觉得对不起爸爸多年来的倡导与鞭策。于是便利用出国之前“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五个月间隙,首先快速读完《西游记》。她说,《西游记》幽默,好玩,好读,好就好在看上去是浪漫主义或曰魔幻现实主义,实则浪漫与魔幻只是个皮儿,而瓤儿却都是现实主义的。继而,又认认真真读完《红楼梦》前八十回,被彻底“惊到了”!她对我说,世界上居然有如此伟大的小说——不仅中国现当代最好的小说,都无法跟它同日而语;就连世界上最顶尖的文学名著,也被它甩出二百条街!
我对于四大名著,每隔几年就会购一套新的,重读一遍,勾画一番。有时候写文章涉及其中哪一部书,还会单独抽出来读一读。有一句话在“三水西红”四大名著中有多处写到过,那就是“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有时也说“晓行夜住,渴饮饥餐”)。因为“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仅是小说行文中的一个跨越时空、高度缩略的过渡句,同时也是自然人的生存必须、社会人的生活必要,是人的生命之规定性和公理性。其实,读书也应该像“饥餐渴饮,夜住晓行”那样,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须。所以我一直觉得,用“如饥似渴”来形容读书求知,是一种最佳妙的状态和境界。
近年来,偶有同事或朋友问我,如何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我说,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自我,不可一概而论。不过,有两点似乎不妨一试,即启发其好奇心,培养其好习惯。孩子是最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而好奇心和想象力,又会助益孩子的求知欲与探索力。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地运用故事悬念,撬动并吊起孩子读书的胃口,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我给它取名为吊读。
吊读,不失为一种启发式读书的好方法。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常常用吊读的诱导方式,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如其高足颜回在《论语子罕》中所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也,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学生也好,孩子也罢,大都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听大道理。其实,故事即道理。有育儿经历的人,大多给孩子念过童话,读过寓言,讲过故事,而童话、寓言和故事,无不包含着美好的理念和道理。世上没有没道理的故事,即使庄子的那些充满“虚无”的故事,也都包含着玄妙而深刻的哲理。
我之所以长期不懈地督促女儿和家中晚辈阅读四大名著,不仅仅因为它们史诗性地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瑰丽神奇的玄幻故事和“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太虚幻境”,也不仅仅因为它们全能性地展现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等诸多高超圆熟的创作手法;更为重要的是,四大名著对晚清以来中国社会文化之影响太广泛、太深刻、太持久,它们是今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以及近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一座便捷“渡桥”。试想,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吊读方式,引导人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由“小说”渐进式地步入“小学”乃至“经学”领域,亦或可以渐次进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经典之奧堂。诚如《诗经国风蒹葭》所言:“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三多先生”范用
绿茶
不久前在深圳参加十大好书评选,我有幸分配选读推荐《范用存牍》,这套四卷本的“大书”,是今年读过最轻松、愉悦,又最厚重、有分量的书。并且,这套书毫无悬念获得评委们一致认可,高票入选年度深圳十大好书。
范用先生是一名传奇出版家,在本书出版之际,出版方策划了“范用逝世十周年纪念展”,题为“为书籍的一生”,这一题名用在范用先生身上,再贴切不过。范用先生早年曾策划出版并自己装帧设计了一本《为书籍的一生》,这是俄国传奇出版人绥青的回忆录,生动再现了他从一个农民、学徒成长为一名出版家的传奇历程。范用先生则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为书籍的一生”。
范用年十五岁时进入读书生活出版社,成为一名练习生,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出版人生。抗战时期,曾任读书出版社桂林、重庆分社经理,年调上海读书出版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直至年离休。五十多年的出版生涯,策划出版了《傅雷家书》《干校六记》《随想录》《牛棚日记》等中国近代出版史上重要的作品,并主持创办了《读书》《新华文摘》等影响几代的杂志。
范用人称“三多先生”(书多、酒多、朋友多),他家客厅挂满了画家朋友们(叶浅予、廖冰兄、华君武、丁聪、方成、苗地、黄永玉等)为他画的漫画像,还自嘲式地编选了一本漫画集《我很丑也不温柔》。另有一面墙摆满了酒瓶,那是他招待朋友们的见证。他家就是北京文化沙龙中心,全国各地的文化人来到北京,都要到范用先生家,坐坐、聊聊,喝两口小酒。黄永玉先生曾题赠范用一幅画,诗曰:“除却借书沽酒外,更无一事扰公卿。”这幅画就挂在范老客厅正中央。范老坐在客厅看报纸那张照片非常形象,我很遗憾没去过范老家,曾照着照片画了一幅速写,以示对范老的敬意。
那个年代交朋友,主要靠书信往来,范用五十多年出版生涯,存有近三千封作者和朋友的信札。他不是一般的存,而是一张张贴在牛皮纸上,总计贴了五十多本牛皮本子,这些本子都是自己制作的,写有编号,上面贴一张没盖邮戳的邮票,封二写上通信人的名字,很有设计感和仪式感。有些人的名字上画上红圈,表示这位朋友过世了。
在他生前,曾自己编订了一本《存牍辑览》,这是范老生前编订的最后一本书。书中抄写了位作者的来信。年,范用先生过世,后人把这批存牍移交给范用好友汪家明先生继续整理,陆陆续续又整理了近十年,在范用先生逝世十周年时,出版了这套四卷本《范用存牍》,是对范用先生最好的纪念。这套《范用存牍》收录了余封作者来信,涉及多位和范老通信的作者和朋友。
阅读书信最大的愉悦来自那些熟悉的朋友们。比如,同任深圳十大好书评委的陈子善老师,《范用存牍》中收录了三封陈子善老师的信。其一,陈子善和陈思和联合主编了一套“中国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其中有一本吴立昌著《沈从文传》,想恳请范老帮忙向汪曾祺先生约一篇序;其二,正编一本书话小册子,其中有两篇文章发表于香港《读者良友》,因找不到原刊,听陆灏说范老存有全套《读者良友》,特求助复印;其三,学生王为松刚到上海教育出版社工作,邀约范老一本散文集,支持出版新人。读信和平日聊天很是不同,信中,那股文人间的礼节和性情特别生动,范老愿意为朋友帮忙出力,解决问题应该是共识,所以,才能有那么多朋友愿与之交。
再如深圳姜威先生,早期参加过十大好书评选的应该都和他很熟。《范用存牍》中收录了十二封姜威的信。虽然姜威先生已先我们而去,但读这些信,姜威那种性情,那股文人劲生动活现,就像那些年在一起喝酒,然后,迷迷糊糊换下一场,再去他的“色香味居”继续喝茶、聊书的场景。
还有劳祖德、黄裳、方成、高莽、流沙河、邵燕祥、褚钰泉、刘绪源、尚晓岚等先逝的朋友们,读信思人,回忆当年自己和他们的书信往来,有些信可能都找不到了,如能像范老一样把这些信都珍藏着,该是对逝者最好的怀念。可惜,那个书信往来的年代再也回不来了。
此外,《范用存牍》中还记录了很多《傅雷家书》《随想录》等书的出版细节,《读书》创办过程中困难与压力等等,这些真实情况如果不是当事人的详说和记录,也很难会被出版史所记录,通过这些相对私人的交往记录,反而把大事件中小细节完整地保留下来,实乃幸事。
这批珍贵的书信,以及范老珍藏的一万多册书籍,四千余份报刊,还有书架、书柜、沙发、藤椅、收音机等,悉数捐给上海新闻出版博物馆,捐之前,范用先生老同事、书籍设计师宁成春先生全部翻拍留存。范老这批珍藏无疑是中国出版史非常重要的出版史料,具有深远的出版史意义。
目前出版的这批书信还仅仅是范老存牍的部分作品,后续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还在继续进行,我很期待这批书信以后能影印出版,让我们有机会一睹不同时代文化名家们的手迹及其性情。
寒冬夜行人
李晓君
南昌的冬夜显得漫长。不到十点,贤士横街就已显得冷清了。也许冬天不像春季那么红粉、浅薄,也不像夏秋那般繁盛、灿烂。冬天是极简主义,是冷峭和深刻美学的集大成者——这一点,深合我意。自女儿升入高中以后,每晚都在学校上晚自习,因为时间紧张,连晚餐都在学校附近的小店里解决。我基本做到了每晚去接她下课,回忆起来,是让我颇感欣慰的事。
从贤士花园到女儿就读的学校——南昌市实验中学,步行不到十分钟。我从家里出来,贤士横街的“萍乡菜馆”“益丰大药房”“三维快捷酒店”依然在灯光的笼罩中,而平时嘈杂、纷乱的街景这时一扫而空,代之以缄默和空旷。通往菜市场的狭窄岔路口,平时是宰杀活禽的摊点,现在也已全部收拾停当,地面的污秽血迹被冲洗得干净,白昼的热闹归于沉寂。我步行在贤士横街,系着围巾,戴着手套,嘴里呵着冷气,显得安逸而沉静。我像个世代居住于此的人,对周遭的一切熟悉而亲切。夜晚的灯光使我感到温暖,而空旷的街景也让我心满意足。无所事事,有时会制造一种荒谬的情景,衍生出生命的荒诞状态。因为人在这样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中,会发现自己与周围忙碌的人群,有目的性的一切,格格不入。而我此刻的轻松、闲逸,却不是无聊和无所事事,与荒谬无关。相反,我内心沉静安宁,像一泓清澈的湖水。日复一日,每到晚上十点准时出门,走在这夜深人静的街上,重复这单调的夜行,却不感到厌烦——相反,我每晚都在等待这一刻,像个虚构的小说中的人物,准时拿起手杖、戴上礼帽、披上风衣,踽踽夜行。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那篇小说《寒冬夜行人》已广为人知。卡尔维诺说:“我很想写一部实质上只不过是‘引言’的小说,它自始至终保持着作品开始部分所具有的那种潜力,以及始终未能落到实处的那种期待。”作家实验性地创作了一个重建、摧毁、再重建、再摧毁的故事:男读者满怀欣喜地购到新出版发行的《寒冬夜行人》,读到32页以后,发现该书装订错误从而找书店更换,遇到一位因同样问题出现的女读者,由此小说开始进入一个不断拆解的游戏中……回忆贤士花园居住的时光,有时觉得像是对小说的戏仿。当我试图将那个真实的世界,那一个小区发生的故事、日常生活,变成纸上的文字,我不知道那些“抽象的言词”多大程度上还原了生活的真实性?透过文字眺望那个消逝、逃逸的“世界”,我确信那如真似幻的一切未曾化为乌有。我们生活中每一秒都在形成过去,如果不去记载,它将永远湮埋在不复存在的时间之海。官方的志书、大事记,不会钩沉到我们具体而微的个人生活——但它从硬币的反面周详而精准地还原了生活的真相。
我在路口等待红绿灯,行人很少,出租车一辆辆从面前呼啸而过。在斑马线等待的这一刻,我的身边出现几个路人,现在唯一能记起的是他们的背影。我来到永外正街,医院附近——那满是杨树的街道,冬天,笔直的树干删繁就简,冷风摇撼着树枝,发出“呼呼”的叫声。住院部走廊的声音、病人的呻吟、器械的声响,以及家属的说话声,封闭空间的嘈杂声,此刻都已听不见。只有我“窸窣”的脚步声,和手臂摩擦在衣服上的声音。偶尔,有人骑着电动车经过。甚至我认出提前下课的学生——后座上坐着他的同学,姿态夸张地疾驰而过。
女儿就读的是一所普通高中,她不是那种在学习上给家长带来惊喜的人,但对美术情有独钟——似乎遗传了我的基因。我在她那个年纪时也整天画画,有志成为一个画家,但阴差阳错,我后来更热爱写作,直到今天。画家的梦想早已破碎,但并不遗憾。
学校北门,已有一些家长等候在那里,大约十来个人。我站在一棵杨树下,双手插在兜里,眼望着教学楼灯光,我的身旁是一面“光荣榜”——发布着上届学生录取信息,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重点大学,到一些普通三本院校,数百人之多。不出意外,一年以后,女儿的名字将出现在这面墙上。我每晚十点出来接她,一天都不耽误,似乎就为了这个结果——她的名字出现在“光荣榜”上。想到这一点,我不仅没有感到欣慰,反而觉得茫然。仿佛这不是我要的结果。我不知道我要的结果是什么。似乎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考上大学,学有所成,功成名就。说实话,这不是我对她的期待。名落孙山,一事无成,庸碌一生,更不是我希望的。我对她的期待,似乎包含着前者但又不仅限于前者。我并不期待她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只希望她按自己的兴趣“有价值”地过完一生。
那些家长,有的倚靠在电动车上,有的坐在小车里,有的如我一般,站着低头看手机,彼此没有交流。整条街,嘈杂而陈旧。围绕学校衍生出一些产业:餐饮店、甜品屋、便利店、文具店,林林总总,在深冬这个时刻,大部分已经打烊,因而显得冷清而寂寥。数百辆共享单车,堆积在校门口,不宽的街道停满了汽车。我站在树荫下,无言地看着这一切,每天都是如此,没有意外——我不期待生活中的意外,我希望明天这个时刻,也同今天这样,安然沉静地站在树荫下,学校大门打开,看到女儿从校园里走出来……
歌唱
李杜
因而我们必须歌唱
在这北方长久的冬季
我们必须为那条干裂的大河注入泪水
并且不掺杂任何的悲伤
永远不要把悲伤送给别人。我的母亲
就这样对我说
于是我把悲伤留给自己
我是因于悲伤才学会歌唱
母亲还说:在很远很远的南方
有一棵苹果树
在这个季节里居然结出了果
这是冬天。冬天的夜
天使煽动着看不见的翅膀
大雪纷飞埋不住故乡
来源:年11月23日《中国社会报》
原标题:《李建永:吊读
《孺子牛》文学副刊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