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曾陷入战火中,避开了生命的掠夺;
却深受糟杂的信息中,陷入人心浮躁、焦虑不堪的社会中;
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一样地都要面对心理上的负担,承受着各种煎熬。
作家梁晓声曾说过:“你们真的不觉得这个时代太喧嚣了吗?喧嚣到我们无处可逃,我要逃到书里去。”
也许唯有书籍,才能让我们享受心灵的安宁和平静,给自己的灵魂留出一点自由的空间吧。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假设你身处有英伦风情的街道,抱着一袋香气四溢的面包,路过一家百年老字号的西服店橱窗,然后在街角遇到了一间书店,进去落座之后,借着暖色的灯光,翻阅着一本一本的经典外国名著,那该是何其美好的一件事啊。
然而这本书里的故事所描述的场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期间,德国不停地向伦敦这座城市发起各种狂轰乱炸,处在水深火热的伦敦市民大多剩下了老弱妇孺,他们既要面临着吃穿用度的限制,又要面临随时被炸的意外身亡。
而还没有被“炸”中的幸运的书店店员格蕾丝,工作之余加入了空袭防御监督员的队伍,在负责的街区每天都能看到有人伤亡,面对着生命的沉痛,她靠着书籍转移自己的视线,靠书籍安慰自己内心的痛苦。
并且,她开始为大家朗读,让许许多多和她一样痛苦的人来一起听书,靠着书籍上的文字,将大家聚合在一起,扶持在一起,找到心中的那束光,度过了战火纷飞中伦敦最黑暗的时代。
一位读者这么评价这本书说:“这是一本关于大爱、得失、乃至社会主题的小说。你可曾想到,一间小小的书店和对文学的热爱可以承载多么厚重的国家力量!”
没错,书籍就是如此的有力量,小到可以帮助一个人的内心得到平静,大到可以帮助一个国家的修复和重建。我想这也正是历史小说的魅力所在吧,通过故事来温暖和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01焦虑的时候读读书,让心平静下来
当你的欲望过多,自己又没有能力实现的时候,焦虑就出现了,各种的担心纷至沓来。就像这本书中的格蕾丝一样,想救很多人,奈何自己的能力太过弱小,但是通过阅读减轻了自己的苦恼,并且把书籍推广给更多的人去看、去听,也让很多整天担惊受怕的人们内心得到一个平静的时刻。
02迷茫的时候读读书,找到清晰的方向
刚毕业的年轻人对择业的迷茫,大龄剩男剩女对爱情的迷茫,35+之后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每个迷茫的阶段好像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上。阅读,不管是小说也好,还是经管书籍也好,从故事中获取灵感,从方法论里理清思路,去开始新一轮的尝试,不管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毕竟有了新的灵感就去践行,好过一团浆糊的胡思乱想。
03无助的时候读读书,求己不求人
无助的时候向他人寻求帮助,大多数时候只能是让情绪得到一个缓冲或发泄,而能帮助解决问题的永远只有自己,向内求才靠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会转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更多的认知,只有认知觉醒了,才会找到问题的根源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都没有找到,那也能自我消化和坦然接受这个事实。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的店员格蕾丝就很感谢阅读带给她的一切,她读过的书越来越多,对各种人物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慢慢地,她发现自己似乎变得更加包容、更加坚韧。
愿你我可以读到每一本好书,滋养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