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论坛

安宁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和亲都在用假公主,为什么唯独清朝 [复制链接]

1#
说起古代和亲,最有名的莫过于文成公主和王昭君,但远嫁他国的两人,其婚姻生活都不幸福。一个守寡未育,幸得事业有成,一个委曲求全,生不如死。其实这样的不幸,历史上又何止她们二人呢?自从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和亲这个用女人来化干戈为玉帛的政策后,后来者都纷纷效仿。虽说这样做不够大气,但若能用一个女人来换取天下安宁,而不用费一兵一卒,这样的好事哪个君王又不喜欢呢?更何况没有人愿意自己生活的地方总是战火纷飞,不是吗?不过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不流通的情况下,公主又都久居深宫,除了后宫中人,外人很难知道长相的,所以就出现了用假公主替嫁的情况。而事实上,除了唐朝和清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用的是假公主,就连文成公主和王昭君都不是真公主:文成公主是宗室女,王昭君是宫女。可见,历朝历代的君王,即便是为了邦交和平相处,也不愿将亲骨肉远嫁他乡。和亲的起源西汉初,经历完楚汉争霸后,国库空虚,身心疲乏,但边境的匈奴却屡屡来犯,很是嚣张。刘邦本来派了一个可塑之人前去敲打匈奴,奈何屡屡失败。于是他就亲自上阵,刚开始还算是节节胜利,但是还没兴奋几天,就被冒顿来了个瓮中捉鳖,双方僵持了七天七夜也没分出个胜负。最后刘邦还是靠讨好冒顿新纳的阏氏才成功解了白登之围。这次下来,刘邦损失了不少,但冒顿却依旧精力充沛,还是不停地骚扰边境。为了获取双方安宁,于是就选择了“和亲”。本来定的是长女鲁元公主,但奈何吕后死活都不答应,所以就找了一个宗室女嫁给了冒顿,这才让匈奴消停下来。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柰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至此之后,汉朝一共送出去了十位公主皆为宗室女。作为皇族,不是自己亲生的,自然不用心疼,只要达到想要的政治效果就足够了,而作为宗氏家族,自然也是愿意的,不但提升了女儿的地位,也间接提升了家族的地位,更何况还能得到大量的金银珠宝,何乐而不为呢?难道外邦这么好骗吗?其实,和亲最重要的并不是人,哪怕是大街上随便拉一个封个公主嫁过去都行,最重要的是嫁妆。游牧民族最紧缺的就是物资,尤其是入冬以后,食物匮乏,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总是不断骚扰边境的原因。因为他们只有在过冬前掠够足够的物资,才能顺利过冬。所以,和亲的本质并不在人,即便不是真公主又能怎样呢?只要目的达到了,你的物资钱送到了,就足够了。可以说,和亲就是将武力化作了文明交易,虽然换来了太平,却要耗费巨大的财产。要知道当初汉武帝为了解决匈奴,基本上将汉朝70年的积蓄全部花光了。到后来的隋朝、唐朝、元朝,为了两国交好,基本都是同样的操作。但是总这么送假公主过去,他们心理也有梗。于是在唐朝的时候,他们就曾亲自上门迎娶,所以唐朝的20位和亲公主中,有3人是真的公主(实在做不了假)。到了元朝,真公主的比例就更高了,38位和亲公主就有10位是真公主(可能元朝的女儿太多了)。所以说这个公主的含金量高不高,视两国的利益关系而定。到了清朝,和亲公主更是达到了上百位,而且个个都是真公主。据资料统计,清朝至少有位公主和格格被嫁到蒙古各部。和亲都用“假公主”,为什么唯独清朝却不偷偷换人?或许有人会说,清朝皇帝不心疼。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她们所嫁的都是蒙古王爷,这些王爷都在北京有房子,只是偶尔才回老家去看看,所以说并不是远嫁,也不会受苦。更何况清朝皇帝跟蒙古各部落攀亲戚,无非是拉拢关系,好让他们更死心塌地地为朝廷办事。可谓是双赢。所以说满族和蒙古族和亲其实算不上是和亲,更像是下嫁给臣子,形成常态化的制度“备指额驸制度”,求的是巩固双方关系。而其他朝代几乎都是和匈奴、吐蕃等这样的游牧民族,求的是和平。这也是为什么清朝与蒙古的和亲都用真公主的原因。不仅如此,就连宗室女中也有不少嫁给蒙古各族,所以最后满蒙通婚的次数多不胜数。当然,这么多朝代中,也有不屑于用和亲来解决问题的,比如明朝。无论是赔款、纳贡还是和亲,都无从谈起,因为此朝有这个实力。小结其实,历史上的和亲公主没有几个人是好过的,毕竟远离他乡,语言不通,水土不服,身边也没有一个可信之人。就像王昭君,作为一个不受宠的宫女,以为远嫁可以改变命运,然而等待她的却是更不幸的,虽然曾请求回国,但汉成帝拒绝了她,至死她都没能如愿。而像她这样悲惨的并不在少数,这也体现了当时女性的地位有多低下。不过为了和平,牺牲自我,她们也是伟大的,你们认为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