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底,36岁的美国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担任德国《法兰克福日报》赴中国的特派记者,从此开启了她12年的中国路,并向世界宣传中国革命、中国抗日战争,让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国。
史沫特莱虽是一个美国人,又在德国报社里工作,但在中国并非顺风顺水。
年夏,史沫特莱从上海到广州去,匆匆走访了广州军政界长官,德国驻广州领事馆及文化界名流后,便前往南海、顺德、三水一带考察广东缫丝和和缫丝女工情况。一个多月后重返广州,却被国民党广州市警察局的人逮捕,罪名是史沫特莱是一名持美国假护照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国民党警察拿走了史沫特莱的美国护照,并要驱逐她出境。
史沫特莱向德国驻广州总领事和美国驻广州总领事求助,希望他们出面干预此事。国民党广州警察局给德国、美国总领事看了秘函,说史沫特莱在英国曾与印度革命领袖维云德拉纳什·乔托巴底亚亚结婚,已为英国公民,应持英国护照。而史沫特莱是从苏联进入中国东北,国民党便断定她是苏联派到中国的间谍。
然而,事实上是史沫特莱和维云德拉纳什·乔托巴底亚亚只是同居关系,并未结婚,只是恰巧从苏联进入中国.....
任凭史沫特莱怎么解释也无果,她只得求助于美国总领事。总领事表面上很热情,实际上却想从她口中套出情报。史沫特莱果断拒绝,惹恼了美国总领事。
最后,史沫特莱被软禁在她广州下榻的旅馆,成天被人监视也罢,还有很多关于她的流言蜚语,让她非常苦闷。
年,在中共地下党员刘鼎的安排下,史沫特莱到达西安,在她等待去延安时,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5天以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史沫特莱得到应允,开始每晚在张学良的司令部进行40分钟的英语广播,向世界报道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
史沫特莱也成了引起骚动的国际人物,并被永久贴上了中国共产党的辩护人的标签。美国报纸说她是赤色危险人物。
年1月初,史沫特莱正式接到共产党的邀请访问延安。一到延安,便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接见。
史沫特莱与朱德总司令接触频繁,因她想写一本与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佃农出生的朱德总司令很令她崇拜,这可能跟史沫特莱的出生有关。
史沫特莱是贫苦家庭出生的人,其父亲是一个矿工,她从小就懂得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
在电影《朱德和史沫特莱》中,关于史沫特莱想要更加了解朱德,想给他写人物传记的原因有提到过。
史沫特莱对朱德说:因为你是一个农民出生的统帅,农民占中国人口的80%,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农民开口向全世界说话。
年3月,史沫特莱又找到朱德,在她的坚持下,两人定下君子协定,朱德每周抽两三个晚上的时间同史沫特莱交谈。不过到5月,史沫特莱坠马伤了背部,需要养伤,访问朱德告一段落。
年7月史沫特莱提出加入中共的申请,可是,毛泽东、朱德都拒绝了她。
史沫特莱疑惑:因为我不是中国人吗?
朱德答:你虽然不是中国人,但我们从未把你当成外国人。你是第一个向国外报道中国工农红军真实情况的外国记者......你是一个记者,应该不受党派、国家的限制,自由地去完成一个记者的神圣职责。
就这样,史沫特莱开始担任八路军总部随军外国记者。
思想开放、热情大方,自称为大地的女儿的史沫特莱发起了一场节制生育运动,灭鼠运动。在那个年代,史沫特莱的一些思想和举动非常超前,不过也得到了延安领导人的支持。
史沫特莱还在延安掀起了交际舞浪潮,和延安领导人越来越熟,不过也时常陷入流言蜚语中,在延安引起了不少风波。有兴趣的人可以查询一下吴光伟事件,这里不做详细阐述。
年1月,史沫特莱到达汉口,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份,一面救护伤员和难民,一面报道中国抗战,并向国际社会发出救援呼吁。
史沫特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为中国红十字会募捐上,宣传中国伤兵的英勇事迹和所处困境。史沫特莱常常利用自己的国际关系为延安争取援助,比如她推荐和邀请白求恩医生来中国,邀请自己的许多记者朋友来延安,打破国民党对边区的新闻封锁。
年10月中旬,史沫特莱随中国红十字会医疗救护队退至长沙,并将皖南事变的消息发表在《纽约时报》上。
年夏,史沫特莱做了胆囊切除手术,而后去重庆图云关养病。但是到9月初,她的慢性病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后被安排到香港养病。
年5月,史沫特莱回了美国,但是她一直没忘为中国募集救济战争灾难的捐款。
在《中国的战歌》出版后,又在着力写关于朱德元帅的传记——《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虽然史沫特莱对朱德有过近距离的接触和交谈,但毕竟相处的时间有限,而且都还是发生在年的事,收集年后有关朱德的材料就至关重要。交通、通信不发达的年代,要深入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也只有面对面,无奈的是,她人在大洋彼岸,这种了解朱德的方式完全不可取。
幸运的是,年8月,董必武去了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时,拜访了史沫特莱,并带给她撰写朱德传记所需要的材料。这对于史沫特莱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之举。
年,美国麦卡锡主义反共潮流逐渐兴起,史沫特莱被当做苏联间谍,多次被相关的组织约谈。面对麦卡锡主义支持者的轮番轰炸,史沫特莱孤军奋战,不惧威胁,处处维护中国共产党,处境非常艰难。最后,她不得不逃离美国,去了英国。
在英国期间,她把完成朱德传记当作首要任务,可她的胃溃疡出血,病情并持续恶化,靠奶维持生命。即使在她的身体健康亮了红灯时,她也在不停地修改《伟大的道路》的书稿。
年4月,史沫特莱在给友人信中写到:由我的著作而获得的全部收入,不论来自何处,全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将军所有,由他按照他的愿望处理——建设一个强大和自由的中国。——如果中国大使来到了,如果能为我的遗体只唱一首歌,中国的国歌——起来,我将不胜感激。由于我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任何地方都未能找到安宁,我希望我的骨灰能和死去的中国革命者同在。
年5月,史沫特莱与世长辞。
年5月6日,史沫特莱逝世一周年之际,在北京为她举行了追悼大会和隆重的葬礼,她的一半骨灰被葬在北京八宝山中国烈士陵园,墓碑上用金字镌刻着朱德写的碑文: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年,《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才得以出版,一直到年,中译本才出版。
那么,关于史沫特莱的遗嘱,稿费全部交由朱德总司令,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呢?
其实,史沫特莱逝世后,国外有关机构将这笔稿费交给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直到年2月,朱德副主席接到了中国驻德国使馆的请示,知道存了两年的稿费已高达.30马克。
朱德副主席批示:买自然冶金科学新书、化学新书寄回!
最后,一大批由史沫特莱女士的稿费买回的国外最新科技书籍,全部分给各大图书馆和有关科研机构。
作为中国人民之友的史沫特莱,值得我们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