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安宁疗护(临终关怀)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人才资源、费用保障、法律政策等诸多难题,都亟待解决。
老夏走的时候,凝血功能极差,血小板极低,拿出口咽通气管的时候,嘴巴里都是血。
项巧珍一遍一遍用温水帮老夏清洗。她是浙江杭州一个医疗照护病房的护士长,从年3月至今,近名肿瘤晚期患者在这个病房接受了安宁疗护。
陷入深度昏迷的老夏,心跳、呼吸慢慢没有了。但弥留之际,听力并没有丧失。“我们都在的。”一秒再一秒,项巧珍凑在老夏耳边,一句一句轻声安抚。老夏双眼紧闭,在这个待了两个月的地方,平静地走完最后一程。
安宁疗护通常也称为临终关怀,旨在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并对家属进行哀伤辅导。
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5亿,占总人口的18%,还有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另据统计,过去5年,中国每年癌症死亡人数由年的约万人增至年的约万人,年可能达到约万人。
在中国,安宁疗护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年6月,首批5个试点地区可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机构有61个、床位张、执业医生人、执业护士人。
要填补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安宁疗护还有诸多难题待解。
△图片来源:yestone
打开临终患者的心结,太难
刚转到安宁疗护病房,老夏不搭理人,也不配合治疗。他只有45岁。
这样的疾病终末期患者,病房碰到过很多——经过反复手术、各种放化疗等治疗后,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们的生命,带给患者和家属难以承受的痛苦。病房里曾有一位百岁老人,一向性格开朗,由于难以忍受脑部肿瘤带来的痛苦,一度对女儿说,“求求你拿刀把我杀了。”
刚开始做安宁疗护时,项巧珍和其他护士一样,除了基础护理之外,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帮助病人。后来通过不断培训、学习、实践,才慢慢知道怎么做。
项巧珍认为,真的站在病人的角度,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怎么做都不会错,但要打开一个疾病晚期患者的心结,太难。
后来她发现,给患者洗头、理发,让患者首先从身体得到舒适的照护后,更容易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有一些患者,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因为疾病的原因没有洗头、洗澡,身体处于极度不适的状态,无心与人沟通,更无法走进他们的心里,通过身体的舒适照护,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放松。”老夏就是这样消除了戒备心理。
肚子上的肿瘤、背部骨科手术,让老夏坐起来都十分艰难。在老夏结婚20周年纪念日那一天,病房订了蛋糕,给他们夫妻过结婚周年纪念,还去康复科借了一个起立床,圆了老夏再一次“站起来”的心愿。
最后是项巧珍亲自送老夏走的。老夏去世后,项巧珍仍然跟他的妻子联系,给她提供哀伤辅导。“他们相濡以沫二十几年,感情深厚,老夏的离开会让他妻子特别痛苦。”
“对病人(和家属)来说,可以给他们一些支撑、一些陪伴,这可能就是我的价值。”
时间长了,项巧珍发现,安宁疗护是一种理念,这个理念不是一定要偏心理,还是偏医疗,也不是说只针对这些肿瘤晚期的人。“医院的时候,我们就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