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论坛

安宁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此人在可保大唐安宁,安禄山不敢造反 [复制链接]

1#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大唐亡于藩镇,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藩镇之乱是唐朝毁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藩镇之乱削弱了中央政权对于地方的掌控度,导致赋税兵役数量锐减,后果就是藩镇之兵皆知有节度使,不知有皇帝。

另一方面,在平息藩镇之乱的过程中,必然要扩大赋税的征收力度,加剧了统治阶级与农民的社会矛盾,为帝国的覆灭埋下种子。

唐亡于藩镇,藩镇之乱始于安禄山。

安禄山何许人也?

安禄山本姓康,其父是康性胡人,母亲是突厥族的巫婆。幼年的安禄山四处流亡,不过是一名居无定所的小喽啰,谁也不会把他和搅的大唐天翻地覆的反贼联系到一起。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兵马从范阳起兵,仅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攻下潼关,迫使唐玄宗丢下长安,逃往西蜀避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的这首感怀之诗,就是描述安史之乱后的场景,一片荒芜破败的景象,不再是昔日那个繁华的都城。

此时距离那个人的死,已经过了三年。

李林甫。

他不是一个好人。

很多人认为李林甫是使得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原因在于他建议重用胡将,致使安禄山做大。

这实际上是对识人用人的误解,胡将就如同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他们能够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为大唐立下战功,用不好也会自毁长城,打乱自身的阵脚。

李林甫是提议重用胡将的人,也是唯一能够控制胡将的人。

李林甫和杨国忠都做过宰相,我们来看看安禄山对于这两个人的态度。

杨国忠和安禄山都是唐玄宗眼前的红人,不过杨国忠的发迹要比安禄山晚的多,论资排辈来说,杨国忠只能算是后辈。

天宝十三年,玄宗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探其有无谋反之心,安禄山将计就计,趁机向玄宗表明忠心,反而更加得到宠信。

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借口就是讨伐杨国忠。

由此可见,安禄山对于杨国忠的不屑一顾是发自内心的,他丝毫不把这个无勇无谋的宰相放在眼里。

安禄山仗着自己深得玄宗的宠信,进宫朝见时不弯腰,李林甫不喜,安禄山吓得直喘粗气。

出任节度使后,每当使者进京汇报事务归来之后,安禄山都会问他们李林甫说了些什么。

如果是夸赞的话语,安禄山便会十分高兴,一旦李林甫表现出不满,安禄山就会显得格外紧张。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惧怕。

每次与李林甫交谈时,李林甫总是摸准了他的心思并提前一步说出来,即使是隆冬天气,安禄山亦是惶恐的汗流浃背。

李林甫是在向安禄山彰显自己的聪明才智吗?

也不是。

他是在敲打安禄山。

他比安禄山自己还要更加了解安禄山。

安禄山很早就怀有造反夺得天下的心思,这件事他自己知道,李林甫也知道。

不过由于他隐藏的很好,玄宗等人察觉不出来,再加上他是皇帝眼前的红人,李林甫即便知道他有反叛之心,没有证据也拿他无可奈何。

因而只能通过这种办法恐吓安禄山,使得其不敢轻举妄动,李林甫任宰相时,安禄山一直表现得恭恭敬敬,不敢有丝毫僭越之心。

倘若李林甫不死,安禄山绝不敢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